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同事在會議室里打了個哈欠,明明前一刻還精神抖擻的你,突然感覺眼皮發沉,不自覺地跟著張大了嘴?這種"哈欠傳染"現象并非人類專屬,最新研究顯示,黑猩猩、獅尾狒狒甚至大象都存在類似行為,更令人驚訝的是,連仿生機器人也能觸發這種跨物種的"困意傳遞"。
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圣喬治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報告》期刊發表的研究中,用33個旋轉電機組裝了一個仿生機器人頭部。這個沒有軀干的"機械腦袋"能完成閉嘴、張嘴和打哈欠三種動作,當它對著14只成年黑猩猩"打哈欠"時,57%的黑猩猩出現了模仿行為,部分個體甚至慢悠悠地收集臥具準備睡覺。研究人員在動物園公眾號發布的觀察記錄顯示,這些靈長類動物對機械動作的反應,與面對真實同伴時幾乎無異。
動物界的"哈欠傳染"遠比想象中復雜。2024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獅尾狒狒群體中存在獨特的"聽覺傳染"現象。當雌性首領發出哈欠聲時,群體內所有雌性成員都會跟著打哈欠,而雄性個體的反應率僅有50%。研究團隊推測,這種性別差異可能與雌性在群體中承擔的協調職能有關——更敏銳的同伴信號感知能力,有助于維持群體作息的同步性。
科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解釋這種跨物種現象。主流觀點認為,打哈欠是大腦的"天然空調系統":張大嘴吸氣時,冷空氣進入口腔,配合面部肌肉運動,能有效降低過熱的腦部溫度。另一種假說將其視為"狀態切換開關",當生物需要從放松狀態轉為警覺狀態時,哈欠能刺激神經系統提升專注力。
在群體生存層面,哈欠傳染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靈長類動物學家觀察到,野外群體中哈欠的同步出現,往往預示著集體休息時間的到來。這種生物鐘的統一不僅有利于防御天敵,還能提升群體覓食效率。更引人深思的是"共情理論"——當觀察到同類打哈欠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被激活,產生無意識的模仿行為,這種情緒共鳴在人類與寵物的互動中同樣存在,許多狗主人都曾目睹過愛犬對著自己打哈欠的場景。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傳染效應并不完全依賴共情能力。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即使自閉癥患者等共情能力較弱的人群,面對他人哈欠時也會出現模仿行為,說明存在更基礎的生理機制。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種復雜性:大象在聽到同類哈欠聲后,會調整自己的活動節奏;實驗室小鼠接觸哈欠氣味后,睡眠周期會發生明顯改變。
從黑猩猩對機械動作的反應,到獅尾狒狒的聽覺敏感,這些發現不僅刷新了人類對動物行為的認知,也為理解人機交互提供了新視角。當仿生機器人能觸發黑猩猩的本能反應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所謂"生命特征"的邊界究竟在哪里?這種跨越物種與機械的"困意共鳴",或許正在揭示生物界更深層的連接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