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地鐵上或教室里注意到,當一個人打哈欠時,周圍的人似乎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打起哈欠?這種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生理和社會機制。科學家發現,傳染性哈欠不僅存在于人類之間,甚至跨越物種界限——黑猩猩、大象,甚至面對機器人打出的“哈欠”,某些動物也會產生反應。
關于哈欠的傳染性,科學家提出了多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打哈欠可能與調節大腦溫度有關。當人感到疲勞或注意力分散時,大腦代謝活動增加,溫度上升,而哈欠時的大張口深吸氣和面部肌肉運動,有助于促進腦部血流和散熱。另一種假說則將哈欠視為一種“激活開關”,尤其在狀態轉換時,如從放松到警覺,或從睡眠到清醒,打哈欠可能幫助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度,重新集中注意力。
除了個體生理功能,哈欠在群體中還可能扮演同步信號的角色。例如,在靈長類動物中,一個個體打哈欠后,其他成員往往也會跟著打,從而協調群體的作息節奏。這種同步機制在進化早期可能有助于提升群體的防御能力或集體行動效率。傳染性哈欠還被認為與共情能力有關。當看到熟悉的人打哈欠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可能被激活,引發模仿性反應,這種反應不僅是動作的復刻,更是一種情緒共鳴。
然而,傳染性哈欠并不完全等同于共情。一些研究發現,即使是共情能力較低的個體,也會出現明顯的哈欠傳染現象,這表明其他生理或感知機制可能也在發揮作用。更令人驚訝的是,近年來研究表明,傳染性哈欠的邊界比想象中更寬泛,甚至可以跨越物種和生物與非生物的界限。
2025年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黑猩猩會對仿生機器人的打哈欠做出反應。實驗中,研究人員向14只成年黑猩猩展示了一個具備類人生物動作的機器人頭部,分別呈現閉嘴、張嘴和完整打哈欠三種表情。結果顯示,57%的黑猩猩在看到機器人“打哈欠”時,也跟著打起了哈欠,甚至表現出收集臥具、躺下等“困倦”相關行為。而在看到張嘴或閉嘴表情時,黑猩猩幾乎沒有模仿反應。這一發現表明,傳染性哈欠的觸發可能不依賴于生物身份或熟悉程度,僅需類似人類的動態表情即可誘發本能反應。
在南非克尼斯納大象公園,研究者也觀察到類似的跨物種互動。大象對熟悉的人類飼養員打哈欠時表現出回應性哈欠,而對陌生人或非典型動作則無反應。這種反應可能與情感聯結和信任程度有關,進一步支持了傳染性哈欠可能與共情和熟悉感相關的理論。
除了視覺信號,哈欠的傳染性還可以通過其他感官通道實現。202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獅尾狒狒僅通過聽到社群中親密成員的哈欠聲音,就會被誘發出模仿性哈欠行為。實驗中,當播放熟悉個體的哈欠聲時,獅尾狒狒顯著更容易打哈欠,而播放其他社交叫聲則不會引發相同反應。這種聽覺傳染提示,哈欠可能是一種跨感官的社交信號,依賴于動物對聲音和社交關系的整合感知能力。有趣的是,雌性獅尾狒狒對哈欠聲音的反應更為敏感,發生頻率明顯高于雄性,這可能與雌性在群體中承擔的社交協調和情緒調節角色有關。
從黑猩猩對機器人表情的無意識模仿,到大象對熟悉人類哈欠的回應,再到獅尾狒狒通過聲音被傳染,這些研究不斷刷新我們對動物認知和社交能力的理解。傳染性哈欠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是一種跨越感官和物種的共情信號與社會協調手段,為人工智能、人機互動以及群體行為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