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持續升溫之際,科技巨頭小米集團通過在南昌設立全資子公司,正式吹響進軍汽車產業的號角。新成立的南昌小米景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100萬元,業務版圖覆蓋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智能車載設備研發及傳統汽車銷售等多個領域,標志著小米已完成從消費電子向智能出行領域的戰略延伸。
據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該公司由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股權結構向上追溯至Xiaomi H.K. Limited實現100%間接持股。法定代表人王振鎖的任命,凸顯了小米在組織架構搭建上的專業考量。這一布局恰逢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三年保持40%以上增速,中國作為最大單一市場,2023年滲透率已突破35%,為新入局者創造了戰略機遇期。
在產能規劃方面,小米汽車已制定明確的交付目標。最新運營數據顯示,其月交付量于今年9月突破3萬輛大關,較原計劃提前11個月達成2025年8月的產能目標。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北京亦莊智能工廠的全自動化產線,該基地設計年產能達15萬輛,可實現每76秒下線一輛整車的高效運作。
支撐汽車業務擴張的,是小米集團持續向好的財務表現。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季營收達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連續三個季度站穩千億規模。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盈利能力提升,調整后凈利潤達108億元,同比激增75.4%,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提升2.3個百分點至21.2%。這種"量利齊升"的態勢,為智能汽車研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市場分析指出,小米的競爭優勢在于其"手機+AIoT"生態形成的協同效應。目前,小米智能設備全球月活用戶已超6億,車機互聯系統可無縫對接手機、智能家居等終端。這種生態優勢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尤為突出,調研顯示35歲以下潛在購車用戶中,有62%表示會優先考慮具備完整智能生態的品牌。
面對特斯拉、比亞迪等先行者的競爭,小米選擇以"科技普惠"為突破口。其首款車型SU7起售價較同級別車型低15%-20%,同時標配城市NOA高階智駕功能。這種"高配低價"策略已初見成效,預售階段訂單量突破5萬輛,其中78%為首次購車用戶,顯示出對傳統燃油車市場的滲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