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滲透,現代生活已與數字網絡深度交織。從線上購物到遠程辦公,從社交互動到數字娛樂,每一次指尖操作都可能暗藏風險。為幫助公眾構建堅實的數字安全屏障,山西省圖書館特別推出網絡安全防護指南,聚焦日常場景中的潛在威脅與應對策略。
公共場所的免費Wi-Fi看似便利,實則可能成為黑客的突破口。商場、車站等區域的無密碼網絡常被植入惡意程序,用戶登錄支付類應用時,賬號密碼極易泄露。安全專家建議,優先使用手機流量處理敏感事務,若必須連接公共網絡,應避免進行轉賬、支付等高風險操作。
短信中的“訂單異常退款”鏈接、郵件里的“賬戶凍結通知”,往往是釣魚陷阱的偽裝。點擊此類鏈接可能導致個人信息與支付密碼被瞬間竊取。正確做法是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信息,切勿直接訪問陌生鏈接。
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患常藏于日常細節。街頭問卷要求填寫身份證號、社交媒體曬出車票定位、線上抽獎索要銀行卡號……這些行為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發電信詐騙或違法營銷。安全原則是:無關信息堅決留白,敏感內容絕不透露。
不同群體的網絡安全防護需“量體裁衣”。青少年作為高頻網絡使用者,易受游戲沉迷、信息泄露等風險侵害。家長與學校應引導其合理規劃上網時間,不向陌生網友透露個人信息,拒絕傳播謠言與不良內容。
老年人則需警惕“情感詐騙”與“金錢陷阱”。不法分子常以“健康講座”“投資返利”為名,通過噓寒問暖降低老人戒備心,進而實施詐騙。子女應定期與老人溝通網絡風險,提醒其不輕信陌生來電、不隨意轉賬。
職場人的安全焦點在于工作數據保護。接收文件時需確認發送方身份,不打開來歷不明的郵件附件;使用公司設備時,避免安裝非工作軟件或連接私人U盤;離職前應按規范刪除敏感數據,杜絕私自拷貝企業資料。
網絡安全是全民參與的“防御戰”。發現詐騙線索可撥打110或96110舉報;遭遇網絡謠言應不傳播、不擴散,并及時向平臺反饋;身邊人遇到安全問題時,主動分享防護知識,幫助其規避風險。
網絡空間是全體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守護其安全就是守護生活安寧。從拒絕點擊可疑鏈接到謹慎連接公共網絡,從保護個人信息到關注群體差異,每一次安全意識的提升,都在為數字生活筑牢防線。讓我們攜手行動,成為懂防護、會應對的“網絡衛士”,共同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