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2025中國數字音樂產業大會在廈門召開,19日,大會分論壇“數字音樂版權生態建設論壇”正式舉行。本次分論壇由中國音數協數字音樂工作委員會、中國音數協數字音樂產業研究專家委員會主辦,網易云音樂、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四川天府新區)聯合協辦,匯聚了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學術界、國際機構及產業各界的權威專家,旨在共商數字音樂版權授權機制改革路徑,推動構建健康、公平、高效的數字音樂版權生態。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為論壇致辭。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原副局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段玉萍,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干事周亞平,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李劍教授,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龍小寧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知識產權法研究所所長付繼存,韓國DFSB Kollective總裁Bernie Cho,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研究員、獨立音樂人王軒,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總監宋典等領導專家分別進行主題演講。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綜合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鄭良斌,中央宣傳部出版局音像電子處一級調研員鄭加可,廈門市湖里區副區長呂方等領導出席本次論壇。
高額保底金之困:本土創作與平臺發展受制約
論壇上,廣受行業關注的高額保底金問題再度成為熱議焦點。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原副局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段玉萍指出,目前數字音樂版權授權和高額保底金方式不利于保障中小權利人利益,不利于激勵本土音樂產業發展,不利于支撐大平臺可持續發展,不利于促進中小音樂平臺成長,不利于避免音樂平臺法律風險,不利于發揮集體管理組織作用。

段玉萍建議數字音樂平臺應從三個方面推進版權授權機制改革:一是理順授權機制,按照國際慣例,詞曲作者的權利通過集體管理組織授權,錄音制作者的權利通過集體管理組織加直接授權模式實現;二是改變付費方式,從高額保底金轉向實際使用率、或者預付金加實際使用率的方式支付;三是確保數據真實透明,可引入第三方機構監測數字音樂平臺的使用,保障數據的真實客觀準確。
數據黑箱、差別對待……數字音樂行業"四害"引關注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干事周亞平以"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的結構性問題及規制建議"為題發表演講。他以一位老音樂人的身份,坦誠指出了流媒體平臺存在的"四害"問題:數據黑箱、差別對待、算法操控和盜版縱容。

周亞平指出,當前版權收益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平衡的問題,中小唱片公司及獨立音樂人獲酬難、獲酬少,影響行業良性發展。他透露,據獨立音樂人反映,國內平臺每千次播放收益僅為0.16元-1元人民幣,而國外平臺每千次播放收益為3美元-8.8美元,存在巨大差距。
他強烈呼吁:平臺應開放作品實時動態可驗證的傳播數據,實現傳播全面透明化;禁止歧視性條款,確保所有版權方享有平等合作條件;公開算法推薦機制核心規則,建立公平的流量規則;嚴厲打擊宣傳盜版,清理下架侵權內容。周亞平還特別痛陳了行業洗歌亂象及其危害,引發全場強烈共鳴。

法律與經濟學視角:競爭減少會降低社會總福利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李劍教授從法學視角分析了數字音樂版權許可問題。他指出,在評估相關市場支配地位時,要考慮音樂產品的差異化和非完全替代性特征,作為需求方的流媒體平臺具有全目錄音樂需求等特性。此外,在認定不公平高價時,除了版權許可費,還需將宣傳推廣費等隱性費用納入整體價格的考量。
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的龍小寧教授從經濟學角度進行了社會總福利的分析。她指出,在討論版權許可模式的合理性和版權許可價格是否過高等問題時,可以引入經濟學分析,以考察社會總福利水平的變化。她強調,市場競爭的減少不僅可能會導致價格上漲,還可能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從而導致這兩個因素共同降低社會總福利。因此,她呼吁在制定音樂市場政策時,應全面考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特別要關注消費者選擇的多樣性是否得到保障。

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授權機制改革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知識產權法研究所所長付繼存指出,授權機制是版權生態的中樞,由資源流轉鏈和價值回饋鏈構成。他認為當前音樂市場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事實上的獨家授權現象仍然存在;數據透明度不足,缺乏雙方認可的標準;保底金和分成機制爭議較大。當前正處于授權機制改革的窗口期,需要靈活調整版權授權機制,充分發揮集體管理組織在保障中小版權人利益方面的托底作用。
DFSB Kollective總裁Bernie Cho分享了韓國數字音樂市場的發展經驗。據介紹,韓國市場普遍采取非獨家授權、無獨家首發、按實際使用付費的版權模式,并通過國家官方音樂榜單促進全量版權使用數據的統一化、透明化,有效促進了產業公平競爭與內容多樣性。韓國經驗表明,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可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文化輸出。這一實踐為中國市場提供了重要參考。

獨立音樂人現身說法,呼吁建立普惠分配機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研究員、獨立音樂人王軒以親身經歷揭示了當前分配機制下獨立音樂人生存的艱難境地。他提出“按播付費”的具體建議,認為音樂作品應該統一定價,按照播放次數結算,讓市場繁榮惠及每一位創作者。他強調,如果產業上下游強強聯合,可能會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導致版權費分配不公,消費者也會因此受到損失。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總監宋典從數據視角分析了全球及中國的音樂版權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音樂版權市場規模已接近39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三大唱片公司在全球錄音版權市場的份額接近80%。她指出,盡管中國音樂版權市場參與者眾多,但尚未實現實質性的均衡。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商業價值已穿越時代,形成了版權和流量壁壘,仍然保持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版權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可能導致版權成本與價值的錯配、平臺盈利能力降低,以及中小版權方的發展受限等問題。
版權服務工作站正式揭牌,助力建設公平版權市場環境
論壇期間還舉行了"中國數字音樂產業基地版權服務工作站"揭牌儀式。中國音數協數字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劉陽介紹,工作站將認真履行行業鑒定、版權保護、糾紛調解、行業評估、行業公示、行業警示、交易撮合和版權金融服務八項主要職責,旨在完善數字音樂版權服務體系,提升行業自律能力,助力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數字音樂版權市場環境。

經過與會專家學者的共同討論,本次數字音樂版權生態建設論壇形成重要共識:需以清晰規則推動分配透明化,以多元共生理念優化合作模式,以規范治理保障行業良性發展。構建健康的數字音樂版權生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協會、平臺、版權方和廣大創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