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乎中國汽車產業鏈健康發展的“付款革命”正在深入推進。17家主流車企此前公開承諾的“60天供應商賬期”政策,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得到明確支持,標志著行業從規模擴張向生態優化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汽車產業鏈的復雜性在賬期問題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一輛整車涉及數萬個零部件,背后是數百家各級供應商,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上市車企平均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達182天,是德系車企的4.5倍、美系車企的3倍,部分企業賬期甚至超過240天。這種長期拖欠導致供應商需墊付3至4個月的原材料、人工和設備成本,對于利潤率普遍在5%至8%的中小零部件企業而言,相當于近40%的營運資金被占用。
資金壓力直接推高了產業鏈運行成本。調查顯示,零部件企業平均融資成本達5%至8%,顯著高于整車企業3%至5%的水平。為維持運營,中小企業不得不依賴借貸,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鏈緊張。這種惡性循環不僅制約了供應商的研發投入,也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
縮短賬期的政策組合拳正在發力。9月15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對60天賬期的起止時間、驗收周期、支付比例等關鍵環節作出細化規定。例如,明確賬期自供應商交貨并通過驗收合格之日起算,最長不超過60個自然日,同時要求車企不得以驗收流程、審批程序等為由變相延長賬期。
政策層面同步加強監管。八部門聯合發文強調“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為防止隱形賬期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謂隱形賬期,即形式上符合60天要求,但通過設置復雜付款流程、延長審批時間等手段變相拖延支付的行為。這些措施的出臺,意味著車企不能再通過操作流程來規避實際付款責任。
對于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而言,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資金壓力的緩解,更是產業生態的重構。及時付款有助于供應商將更多資源投入研發創新,推動技術升級和產品質量提升,最終形成整車企業與供應商協作共贏的良性循環。這種轉變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正從單純的規模競爭,轉向注重生態健康度和可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