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正式對外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旨在規范整車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賬款支付流程,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該倡議從訂單確認、交付驗收、支付結算到合同期限等多個環節,提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引。
在訂單管理方面,倡議明確要求整車企業與供應商通過采購訂單明確訂貨日期、零部件規格、數量及交貨周期等關鍵信息。若已生效的采購訂單需要變更或取消,必須經雙方協商一致后方可執行。同時,交貨通知單需詳細約定交貨時間、地點及方式,確保流程透明可追溯。
交付與驗收環節,倡議規定整車企業應在收貨后3個工作日內完成驗收,驗收合格后立即出具驗收單。若貨物存在品種、數量或質量問題,需及時通知供應商整改、更換或補供,損失責任及賠付按合同約定處理。這一要求旨在縮短驗收周期,減少供應商資金占用壓力。
支付與結算方面,倡議提出整車企業支付賬期自供應商交貨并通過驗收之日起計算,最長不超過60個自然日(法定節假日順延)。對于連續性供貨的非中小企業供應商,經雙方協商可集中對賬,賬期自對賬日起算。若供貨單價暫未確定,整車企業需按最近一次合同單價或開發定點單價的一定比例先行支付,原則上不低于80%或50%,后續按實際價格多退少補。倡議倡導雙方簽訂不少于一年的長期合同,以穩定合作關系。
近年來,汽車市場競爭加劇,部分車企將成本壓力向上游供應鏈轉移,導致壓價、延長付款周期等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千萬輛,但同期降價車型超過60款,行業利潤率下滑至4.1%。盡管銷量增長,但企業盈利空間被壓縮,供應鏈穩定性受到挑戰。
為維護供應商權益,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17家重點車企在主管部門指導下公開承諾“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今年6月以來,多家車企相繼落實這一承諾,7月9日工信部開通線上問題反映窗口,進一步推動政策落地。截至公告發布兩個月內,一汽集團、廣汽集團等企業已成功兌現承諾。
然而,由于賬款支付涉及環節復雜,各車企供應鏈管理體系存在差異,執行過程中仍存在尺度不一的問題。為此,中汽協成立專項工作組,深入調研并廣泛征求上下游意見,最終編制形成《倡議》,為車企踐行賬期承諾提供具體指導。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持中汽協發布該倡議,認為其明確了貨物交付驗收、賬期起算、對賬結算等關鍵要求,有助于縮短貨款賬期,減輕供應商經營壓力,促進產業技術創新和供應鏈體系建設。同時,推動賬期規范也有助于整車企業提升管理質效,加快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
倡議發布后,東風集團、上汽集團、奇瑞、長安、廣汽等多家車企迅速響應,表示將積極落實相關要求,構建協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專家指出,車企對供應商賬期的承諾,不僅是對“反內卷”的積極回應,更是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工信部強調,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供應鏈體系仍需完善,供應商缺乏穩定預期。整車企業應著眼長遠,加強與供應商的互利合作,共建良好發展生態。下一步,工信部將通過行業交流會商機制,及時解決落實中的問題,推動“整車—零部件”協作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