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費洗衣房Tumble Laundry的折疊區,一臺名為Isaacs的機器人正以標準化動作完成襯衫折疊——衣領朝上、邊角對齊、堆疊方向統一。這款由Weave Robotic研發的家用機器人,已在該場景實現70%自主作業,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商業付費服務驗證的衣物折疊機器人。
與傳統展示型機器人不同,Isaacs的作業流程深度嵌入洗衣房服務鏈。當衣物完成清洗烘干后,機器人通過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識別材質與結構,自動規劃折疊路徑。對于真絲、羊毛等特殊面料,系統會調用預存參數調整力度;遇到復雜褶皺時,遠程操作員可通過5G網絡實時介入,確保折疊精度達到毫米級。
技術團隊披露的運作細節顯示,該機器人搭載三重創新架構:自主訓練的VLA模型作為決策核心,可識別200余種衣物特征;高性能網絡堆棧支持實時云端協同,延遲控制在80毫秒以內;閉環數據管道持續優化模型,使新一代算法處理效率提升40%。目前早期原型機已能完成T恤、襯衫、毛巾等8類常見衣物的標準化折疊。
在隱私保護設計上,研發團隊采用機械式物理隔離方案。當機器人進入待機狀態時,頸部攝像頭會自動向內折疊,同時軀干高度降低30%,避免持續監控環境。這種設計既滿足家庭場景的隱私需求,又保持了設備的整體美觀性。
這款機器人的技術基因源自硅谷頂尖團隊。創始人Evan Winelan曾任蘋果首席AI產品經理,主導過Siri核心算法升級;聯合創始人Kaan Dogrusoz作為前蘋果研究主管,深度參與Apple Watch傳感器系統開發。兩人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共事期間,便開始構思通用型家用機器人的技術路徑。
公司成立18個月內完成三輪融資的記錄,印證了資本市場對其技術路線的認可。目前Isaacs正在洗衣房場景持續采集數據,其折疊成功率已從初期的62%提升至89%。研發團隊透露,2025年第三季度將推出具備物品歸位、安防巡檢等功能的二代機型,目標定價控制在普通家庭月收入的1.5倍以內。
在Tumble Laundry的實地觀察中,Isaacs完成單件襯衫折疊的平均耗時為47秒,較人工效率提升3倍。當被問及技術突破的關鍵時,CTO Kaan Dogrusoz指著操作臺上的折疊標準圖示表示:"真正的挑戰不在于折疊動作本身,而是建立能讓機器人理解'整潔'這一主觀概念的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