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hone17系列于2025年9月12日晚8點開啟預售,拼多多同步推出百億補貼活動,消費者可通過整點搶券享受最高900元的優惠。然而,次日大量用戶在社交平臺反映遭遇“砍單”——系統以“賬號或收貨信息不符合發貨條件”為由自動退款,引發對平臺風控機制的廣泛質疑。
多名消費者描述,他們使用常用賬號、真實收貨地址下單,且僅購買一臺自用設備,付款成功后仍被強制取消訂單。有用戶透露,為搶購優惠,他們提前退掉了蘋果官網及其他電商平臺的訂單,被拼多多退單后,重新購買時發現蘋果官網的發貨時間已推遲至10月中旬。更有消費者近三個月內被連續退單四次,嘗試更換地址、電話、姓名等信息后仍被判定為“異常”,質疑平臺系統存在誤判。
針對這一現象,拼多多回應稱,其內部算法模型旨在識別“黃牛”批量下單行為,例如同一地址短時間內多人下單、同一設備登錄不同賬號購買限購商品,或長期未使用的賬號突然大額消費等。平臺通過交叉驗證交易習慣、設備信息、物流數據等多維度指標,動態更新風控規則。對于被誤判的用戶,客服將介入溝通,但未公開具體判定標準。
根據拼多多最新版《用戶服務協議》,平臺有權基于用戶行為、交易習慣、行業慣例等因素判定違規,并采取取消訂單、終止服務等措施。用戶在注冊時需勾選同意該協議,但協議中未明確“異常訂單”的具體定義,導致消費者對退單依據產生爭議。
社交平臺上,用戶總結出多種“防砍單”策略,例如避免下單后截圖、收貨地址精確到門牌號、不使用新注冊賬號下單、下單前瀏覽其他店鋪等。然而,這些方法均未得到拼多多官方證實。一名用戶表示,自己嚴格遵循“偏方”——未截圖、使用常用地址、無頻繁購買記錄,仍首次遭遇砍單,對平臺規則的透明性提出質疑。
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自2019年上線以來,通過直接補貼高客單價品牌商品(如蘋果手機、茅臺酒等),吸引了一二線城市用戶,推動平臺用戶結構升級。此次iPhone17預售期間,平臺規定“不同ID但具備批量相同收貨地址、聯系號碼、收件人之一,均視為同一客戶,限購一臺”,以防止“黃牛”囤貨轉售。但嚴格的限購政策與算法風控結合,導致部分正常消費者被誤傷。
據拼多多客服介紹,用戶下單后,平臺將在24小時內完成審核,未被退款且訂單狀態正常的,即視為審核通過。然而,多名消費者反映,其訂單在顯示“商家備貨中”后仍被取消,進一步加劇了對“下單成功≠購買成功”的困惑。有經驗用戶建議,需等待物流信息更新才算交易完成,但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確認。
行業分析指出,電商平臺在打擊“黃牛”與保障用戶體驗之間需平衡。過度嚴格的風控可能損害正常消費者權益,而規則不透明則會引發信任危機。拼多多此次事件再次凸顯了促銷活動中規則明確性的重要性,也提醒消費者在參與補貼活動時需預留備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