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布的iPhone 17系列引發了消費者對無線充電技術的廣泛討論。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細節是,國行版本與海外版本的Magsafe無線充電功率存在差異:國行版最高支持15W,而海外版則達到25W。這種差異讓不少用戶感到困惑,甚至質疑是否存在“區別對待”。
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海外版Magsafe充電器明確標注了“通過Qi2 25W認證”,而國行版僅標注“兼容Qi充電”。這一差異的根源在于無線充電標準的演進。今年四月,無線充電聯盟(WPC)發布了新的Qi2.2標準,將無線充電功率上限提升至25W。七月,該標準進一步優化為Qi2.2.1,并采用“Qi2 25W”作為品牌名稱,以方便市場推廣。
目前,第三方配件廠商如綠聯、Anker等已推出通過Qi2 25W認證的產品,但尚未正式上市。這些產品將在充電器中央顯著位置標注Qi2 25W標識。值得注意的是,谷歌的Pixel 10 Pro XL是首款支持Qi2 25W的手機,其內置磁吸技術被命名為“Pixelsnap”,無需手機殼即可實現吸附充電。
與國內廠商普遍追求更高功率無線充電(部分產品已接近100W)形成對比的是,海外廠商對25W功率的推廣顯得更為積極。這背后反映了無線充電技術的一個關鍵痛點:各品牌快充協議互不兼容,導致用戶需要配備多個充電器。Qi2 25W標準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統一協議提升用戶體驗。
Qi2.2標準的核心升級包括兩個關鍵協議:MPP(磁吸功率配置文件)和APP(主動對齊配置文件)。前者優化了手機與充電器的磁吸對準,后者針對車載場景,通過主動調整線圈位置實現精準對齊。這些升級使最大輸出功率從15W提升至25W。
技術層面,Qi2.2引入了全新的功率控制機制,包括功率模式和增益線性化;異物檢測技術也得到增強,采用MPLA2 FOD、Mated Q FOD和FOD Delta Ploss校準;同時制定了嚴格的熱管理標準(室溫23℃下表面溫升≤25℃,即絕對溫度≤48℃)。這些升級確保了設備在不同場景下(如溫度變化、線圈對齊程度、手機殼厚度等)都能智能調整充電功率,減少能量浪費和發熱。
實際測試數據顯示,采用Qi2.2標準的充電模塊在為iPhone 16 Pro充電時,輸入功率可達24.22W,手機表面溫度最高為37.6℃。這一結果證明了Qi2.2在提升功率的同時,有效控制了發熱問題。
然而,國行iPhone 17不支持25W無線充電的原因在于法規限制。去年九月,工信部發布的《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縮減了無線充電器的工作頻率范圍,而MagSafe和Qi2產品使用的360kHz頻段不符合新規要求。由于Qi2.2仍沿用這一頻率,導致相關產品無法在國內上市。
法規之外,產品設計的權衡也是影響標準推廣的重要因素。以谷歌Pixel 10系列為例,小號機型因散熱考慮僅支持15W充電,而大號機型雖支持25W,但電池容量縮減至5200mAh,顯然是內置磁鐵影響了內部空間布局。這種設計妥協在國內廠商中更為明顯,多數品牌更傾向于通過增大電池容量提升續航,而非為磁吸功能犧牲空間。
國內廠商對磁吸技術的態度也值得關注。以OPPO為例,其雖積極推動磁吸生態,下架了所有平板式無線充電器,全面轉向磁吸方案,但仍采取保守策略:官方磁吸手機殼內置霍爾感應磁鐵,手機需檢測到該磁鐵才會全功率輸出。這一設計雖確保了安全,卻增加了第三方配件廠商的適配難度,反映出廠商在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