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動自行車市場迎來一波重大調整,消費者注意到雅迪、九號等品牌在多個電商平臺悄然下架了大批電動自行車產品。據經銷商透露,此舉是為了應對即將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24),舊國標產品正加速在線下進行清倉處理,銷售期限延長至2025年11月30日。
新國標的出臺,無疑給電動兩輪車企業帶來了清庫存的巨大壓力,但同時也被視為行業洗牌與需求重啟的契機。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標準的升級,行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有望激發新的市場需求。
在這場“新舊更替”的大潮中,“智能化”成為了企業手中的一張關鍵牌。自2019年上一輪國標實施以來,電動兩輪車行業已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洗牌,不符合標準的產品被淘汰,市場需求激增,推動了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然而,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增長動力開始減弱,2024年國內兩輪電動車總銷量同比下滑11.6%,降至約4950萬臺。
面對這一困境,電動兩輪車企業開始積極探索破局之道,從價格、質量到功能全面升級,智能化成為競相追逐的焦點。在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臺鈴展示了具備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能夠應對復雜路況,實現自動泊車等功能。同時,臺鈴還發布了行業首個智駕大模型,自2024年1月起成為全系車型的標配。
前小鵬汽車創始人之一何濤創立的OMOWAY品牌,也發布了搭載全棧自研智能系統的電動摩托車原型車OMO X,具備ACC自適應巡航、一鍵泊車等先進功能。九號公司同樣不甘落后,發布了Ninebot SIGHT(九號AI視覺輔助系統)、Ninebot OS等一系列創新智能功能,并推出了無人駕駛電動自行車“小T”。
電動兩輪車的競爭重心已從傳統的速度、續航轉向智能化,企業不僅要有智能功能,更要追求智能功能的強大與實用。隨著市場飽和,消費者對電動兩輪車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智能化、個性化成為重要考量因素。據艾瑞咨詢報告,76.4%的消費者表示會優先考慮帶有智能功能的兩輪電動車,尤其在18-30歲的年輕消費群體中,智能化更是購車時的首要關注點。
價格戰過后,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增長邏輯已悄然轉變,單純依靠低價策略已難以維持競爭優勢。近年來,雅迪、愛瑪等頭部企業雖然市場份額大幅提升,但利潤增長卻趨于平緩。相比之下,九號憑借中高端市場定位,在利潤規模上實現了快速追趕。
數據顯示,九號電動兩輪車的平均售價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其毛利率也更高,顯示出智能化帶來的溢價效應。九號的高端智能化產品不僅打破了原有市場格局,還推動了品牌升級,4000元以上車型占比超過50%,遠高于行業28%的平均水平。
然而,智能化并非適用于所有人的剛需,其在電動兩輪車上的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自動駕駛等智能功能在兩輪車上的實用性受到質疑,路況的復雜性限制了智能輔助駕駛的應用范圍。另一方面,部分智能功能過于花哨,實用性不足,反而增加了用車成本和維修成本。智能兩輪車的高售價也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目前,基礎智能功能已成為電動兩輪車的標配,但這也帶來了新的煩惱——智能服務的隱藏收費。不少車主反映,在購買時未被告知智能服務的收費情況,直到一年后收到續費通知才恍然大悟。九號、小牛等品牌的智能服務費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部分用戶認為收費不透明、隨意漲價難以接受。
盡管智能化已成為電動兩輪車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但行業仍需在智能功能的實用性、消費者認知、法律法規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畢竟,電動兩輪車作為交通工具,其核心在于解決出行需求,智能化、個性化、品牌化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如何在智能化競爭中打造差異化優勢,讓智能化溢價與實用價值相匹配,將是電動兩輪車企業面臨的長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