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流通領域內一種奇特的市場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二手平臺上涌現了大量行駛里程幾乎為零的“準新車”,其中小米YU7 Max頂配版尤為搶眼。這些車輛在二手車市場上的成交價高達37萬元,遠超官方定價32.99萬元。這些車輛雖已完成首次登記,卻幾乎未被使用過,成為套利工具。
這些“0公里二手車”的出現,并非個例。數據顯示,極氪、哪吒等品牌的部分車型在特定地區的上牌量激增,但大部分車輛并未真正交付給個人消費者,而是先登記在公司名下,再通過各種手段分散銷售。例如,極氪在某月內深圳與廈門的上牌量分別達到了4321輛和2767輛,漲幅驚人,公司戶占比超過85%。同樣,哪吒在邢臺的單位購車占比也高達95%。
背后的操作手法多樣,有的品牌利用關聯公司或汽貿公司完成車輛登記,再以各種優惠名義銷售;有的則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將車輛先“出租”再銷售。這些車輛雖然在展廳里被視為新車,但實際上早已完成過戶,儀表盤上的里程數卻幾乎未動。
消費者在購買時往往被銷售人員以各種理由蒙混過關,如“出口轉內銷”、“大客戶退訂”等,卻未被告知車輛的真實過戶記錄。這不僅導致消費者支付了新車價格卻無法享受首任車主的權益,更在后續交易中車輛殘值大打折扣。
供需關系的不平衡是這一現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以小米YU7為例,上市初期訂單量激增,但產能有限,導致交付周期長達數十周。二級市場上的加價現象愈演愈烈,黃牛和車主紛紛利用這一機會賺取差價。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也進一步擴大了套利空間。
然而,這種短期套利行為并非長久之計。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采取行動,計劃推行“新車登記后六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規定,直接打擊此類行為。同時,商務部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在推動建立全流程監管和信用評價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面對這一市場亂象,汽車品牌也在積極尋求自救之路。極氪宣布將調整直營與合伙人網絡的邊界,增加門店數量,提高銷售透明度。小米則加速二期工廠建設,提升產能,以平抑市場加價現象。競爭對手也趁機推出限時補貼和現車交付政策,進一步擠壓套利空間。
隨著政策監管的加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靠數字游戲維系的虛假繁榮終將褪色。未來的市場競爭將回歸到產品本身的價值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上。只有真實的產能規劃、透明的數據披露和規范的渠道管理,才能確保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