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達斯,這個曾經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的高端冰淇淋品牌,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自2005年憑借電視劇《家有兒女》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有了哈根達斯還吃什么國產破冰棍啊”而風靡全國后,哈根達斯一度成為了無數年輕人心中的奢侈品代名詞。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哈根達斯卻頻繁傳出閉店、出售等負面消息。據媒體報道,濟南、鄭州等地的多家哈根達斯門店已暫停營業或貼出閉店公告,河南地區甚至已暫無線下零售渠道。這一連串的閉店風波,無疑給哈根達斯在華的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
與此同時,哈根達斯的母公司——美國食品巨頭通用磨坊,也正面臨著巨大的業績壓力。數據顯示,哈根達斯2019年在中國擁有557家門店,而如今僅剩263家,門店數量銳減超過一半。三、四線城市幾乎難覓其蹤影,這一趨勢無疑反映了哈根達斯在中國市場的衰退。
哈根達斯的衰敗并非一蹴而就。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性價比的追求日益增強,哈根達斯的產品開始受到質疑。消費者吐槽其添加劑過多,口感單調,且價格昂貴。哈根達斯還曾多次被爆出虛假宣傳,如號稱“100%巧克力外皮”的產品實際上使用了廉價的代可可脂,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也嚴重損害了其高端形象。
更為致命的是,哈根達斯在國內外市場的雙重標準問題。在國外,哈根達斯算不上高端品牌,經常打折出售,價格親民。而在中國市場,哈根達斯卻賣出了高價,最常見的小杯裝售價動輒40元以上。這種價格歧視行為,無疑讓中國消費者感到不滿和失望。
哈根達斯的困境并非個例。近年來,多個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都遭遇了類似的挑戰。星巴克、迪卡儂等品牌也面臨著本土化進程受阻、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這些品牌曾經憑借品牌光環和高端定位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但如今卻不得不面對被本土品牌超越的現實。
相比之下,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的轉型和創新堪稱成功。中信系聯手拿下麥當勞中國20年經營權后,憑借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麥當勞開啟了轉型之路。拋棄標準,針對中國消費者進行產品創新,與微信生態強綁定,打造高粘性的會員體系。這些舉措讓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煥發了新的生機。
哈根達斯們的困境提醒我們,品牌光環不再是通行證。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外資品牌必須主動融入本土市場,通過本土化策略俘獲更多消費者。否則,就難免陷入被市場淘汰的尷尬境地。
哈根達斯的未來何去何從?或許,這取決于它能否及時調整策略,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但無論如何,哈根達斯的困境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沒有哪個品牌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