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微信朋友圈還支持圖片評論,不過,該功能處于灰度測試階段,有些用戶仍需要等待更大范圍的覆蓋才可以使用。
微信朋友圈圖片評論功能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將微信更新到最新版。
第二步,從朋友圈中找到想要發圖片評論的內容。
第三步,點擊評論按鈕時,右側會出現“圖片”標志。
第四步,點擊圖片,就會進入系統相冊,選擇想要評論的圖片。
第五步,僅支持選擇一張圖片,左下角可以“預覽”,預覽的時候可以對圖片進行簡單的二次編輯。
第六步,照片選擇完成后,可繼續在上方發表文字評論,也可以直接發布。
發布完成后會以縮略圖的形式出現,點擊圖片后即可看到大圖。
如果放在過去,微信如此大幅度的更新,必然會引發網友們的關注和討論,但實際上用戶更關心的卻是“支持關閉共同好友點贊提醒”功能。據郭靜的互聯網觀察發現,微信朋友圈雖然已經支持圖片評論,但真正用的人卻很少,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用戶習慣問題。現在的微信不是10年前的微信,只要它推出任何新功能,都會引發一窩蜂似的討論和關注,繼而會吸引超級多的用戶使用,微信基本上不需要去“教育”用戶如何使用。
可如今的微信并不是這樣。
當下的用戶更容易受到短視頻和直播、短劇的影響,他們的注意力和節奏更加偏向于短平快,得益于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微信只要推出新功能,都有可能被上熱搜,可熱搜的時長普遍不超過48小時,有時候甚至更短,那么,對于其他的大部分用戶來說,“我可能聽說了某個功能”,僅此而已,或者說用戶只是嘗試一下微信這款新功能,后續隨著被降熱搜,用戶就拋棄該功能。
在短平快節奏下,用戶習慣很難快速得到普及和養成,這就導致只有部分用戶知道和使用該功能,在更大范圍的基數下,用戶還是老的使用習慣,并未更新。再加上微信本身也比較佛系,并未大規模推動該功能的應用,這就讓用戶習慣的普及和擴散更難。
早在2006年,托馬斯·弗里德曼就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平權化”現象,互聯網平臺化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但信息不對稱卻永遠存在,并且,隨著每個個體用戶的不同,其在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差距可能會越大。
“永遠都有人不知道”,或許可以解釋當前互聯網行業的各種現象,就像坐火車、坐飛機等等,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下,“不知道怎么用”的用戶規模并不小,不知道微信的某項功能,就更加常見,反正人家也不用,不會用也不會“少塊肉”。
不知道有這項功能,沒有在朋友圈中使用圖片評論的使用習慣,這是主要原因。
其次,使用場景問題。不同于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相對公域的場合,微信朋友圈是相對私密的社交產品,本身都是相對熟悉的微信好友,里面可能會有父母、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各種各樣的社交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交關系下,用戶自然不可能像一個陌生網友一樣,在某條內容下隨意評論,圖片評論的隱性要求更更高,萬一圖片評論不佳,可能會引起更多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用戶就是“點贊”了事。
諸多的掣肘,限制了微信朋友圈圖片評論的使用頻率。當然,某些特定場景下,朋友圈圖片評論的效果可能很好,但它不同于微博、抖音、小紅書等打造個人影響力和IP類的產品,就算某條圖片評論“火了”,它也沒有更多的附加屬性,總不可能靠微信朋友圈去打造個人IP和影響力。
微信原來的機制下,有些朋友的朋友圈就看不到了,現在又來一次朋友圈折疊,能看到的朋友圈內容數量就非常少,這種情況下,還要去給朋友圈圖片評論,這項功能能火起來才怪呢。
總的來說,微信想幫助用戶解決一些問題,想要讓用戶用得更舒心,但它在“幫助”用戶的過程中,又不免為用戶套上新的“枷鎖”,這就導致微信新的功能顯得雞肋沒用。
真的很想呼吁微信,趕快把我微信好友的朋友圈都放出來,別搞什么折疊,朋友的朋友圈都看不到了,你推各種各樣的功能給“空氣”用?
郭靜,科技自媒體,鈦媒體“2014年十大作者”,關注互聯網,關注TMT,常駐地蘇州,歡迎加我微信“guyanleng”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