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北部的廣袤大地上,慶陽市正以其迅猛的算力發展勢頭,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目光。2024年6月,隨著慶陽數據中心集群首批萬P算力的正式上線,這座城市在“東數西算”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彰顯。慶陽不僅算力規模實現了飛躍,更以其獨特的“綠色、高效、自主”算力生態建設模式,為全國算力網絡布局樹立了新的標桿。
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慶陽數據中心集群的算力規模實現了從5000P到1.2萬P的快速增長,預計到年底將突破5萬P,成為全國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群之一。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慶陽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政策支持。慶陽憑借全年平均氣溫較低、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低廉的電價成本,成為了綠色算力建設的理想選擇。以弘信電子為例,該公司在慶陽建立的AI算力服務器智能制造工廠,年產能已達2萬臺,并與多家企業簽訂了算力服務協議,有力推動了算力資源向產業應用的轉化。
尤為慶陽此次上線的算力集群中,包含了全國首個國產萬卡算力集群。該項目由燧原科技等企業攜手推進,計劃部署4萬張國產化加速卡,提供強大的國產推理算力,重點支持大模型訓練和多元應用場景。這一舉措不僅打破了高端算力對進口芯片的依賴,更通過“國產硬件+國產軟件”的協同創新,構建起了從芯片到系統的全鏈條自主生態。目前,已有超過300家數字經濟企業入駐慶陽,涵蓋了算力設備制造、云計算服務、人工智能應用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在算力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慶陽還同步推進了綠色能源與算力調度體系的建設。2024年,慶陽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60萬千瓦,全年綠電發電量達到36億千瓦時,為數據中心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保障。中國電信慶陽算力中心上線的“息壤”算力調度平臺,已實現對3萬多PFLOPS算力資源的動態調配,有效打通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需求通道,形成了“東數西訓、西數西存”的協同格局。
隨著算力建設的不斷提速,慶陽的產業面貌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以低空經濟為例,慶陽依托強大的算力支撐,成功試飛了首架“慶陽造”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該無人機在消防巡檢、應急通信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華為渲染云、京東物流云、阿里農業云等10個云生態項目也相繼落地慶陽,有力推動了渲染、物流、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2024年,慶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已突破27億元,帶動就業超過萬人,成為了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從昔日的“能源洼地”到如今的“算力高地”,慶陽的實踐充分證明,西部地區完全可以通過資源優勢與戰略機遇的深度融合,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5萬P算力目標的逐步達成,慶陽正以“中國算谷”的姿態,在全球算力版圖上發出了響亮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