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全球范圍內的科技文獻數據如同創新的源泉,不斷為科研活動注入活力。對于我國科研工作者而言,一個好消息是,他們現在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
近日,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一個名為東壁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的嶄新工具正式亮相。該平臺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與東壁科技數據攜手推出,匯聚了近9000萬條高質量的全球科技文獻元數據。尤為其基礎功能對全球用戶開放且免費,能夠為用戶提供快速精準的文獻檢索、引文分析及數據追蹤服務。
東壁科技數據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的吳登生,在大會上詳細介紹了這一平臺。他強調,該平臺是我國機構自主采集、加工、建設的科技文獻數據平臺,依據的是我國自主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它的問世,無疑將為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個更加便捷、普惠的科研工具。
在大會現場,吳登生教授滿懷激情地分享著平臺的種種優勢,引來眾多與會者的關注。這一平臺的推出,標志著我國在科技文獻數據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長期以來,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和運營一直由美、英等發達國家機構主導。這些數據庫不僅擁有豐富的科技文獻資源,還衍生出了諸如“影響因子”等重要的科技評價指標,對全球科技創新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東壁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的出現,無疑將打破這一局面,為我國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元、更自主的選擇。
中國科學院原秘書長鄧麥村指出,科研工作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的支撐。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數據平臺,并鼓勵重大研究成果在我國期刊和平臺上率先發表和開發利用,已成為國內科技界的廣泛共識。這一平臺的推出,正是對這一共識的積極回應。
武漢大學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李綱也表示,科技文獻數據平臺是科研工作的“數據基石”,是不可或缺的科技基礎設施。它在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保障科技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東壁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的問世,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科研工作的整體實力。
《中國科學》雜志社學術總監任勝利認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文獻數據平臺,是自主創建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科技期刊國際化的關鍵渠道。這一平臺的推出,將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