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商平臺上的“無菌蛋”成為消費者熱議的話題。這些被商家標榜為安全無菌的雞蛋,價格卻存在較大差異,引發了廣泛關注。事實上,市面上的“無菌蛋”多為“可生食雞蛋”,其核心賣點在于不含沙門氏菌,從而提升了食用安全性,但真正達到完全無菌的狀態仍難以實現。
央視記者的深入調查發現,“可生食雞蛋”的生產過程極為嚴格,涵蓋了從種蛋檢測到雞苗體檢,再到專用雞舍的飼養管理等多個環節。每一步都需嚴格把控,以確保最終產品的品質。然而,由于目前市場上缺乏統一的強制標準,部分不良商家趁機渾水摸魚,導致市面上充斥著眾多名不符實的產品。
面對這一亂象,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應仔細查看產品標簽,優先選擇那些執行標準明確、品牌影響力較大的產品。同時,消費者也應保持理性,科學認識雞蛋產品的特性,不盲目跟風購買,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選擇。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且處于正常經營狀態的雞蛋相關企業已超過5.4萬家。從地域分布來看,河北省、山東省和河南省的雞蛋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這三個省份的企業總數超過了2萬家,占據了全國總數的37.2%。
天眼查的風險數據顯示,涉及司法案件的雞蛋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1.93%,這一比例雖然不高,但也提醒消費者在選擇時應更加謹慎。
對于消費者而言,了解雞蛋產品的真實情況,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和商家,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關鍵。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市場的監督和管理,制定更為嚴格的行業標準,以打擊不良商家的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