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梅賽德斯-奔馳的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在一場訪談中透露出,高技術含量的電氣化燃油發動機或將比預期中服役更長時間。這一言論似乎為奔馳之前所設定的2030年全面電動化的宏偉藍圖按下了暫停鍵。回溯至三年前,奔馳在資本市場日上還高舉著電動化的旗幟,氣勢如虹。然而,時過境遷,EQ品牌如今已被悄然邊緣化,MB.EA大型平臺的研發工作也已暫停,更有大量電動車因電池熱失控風險而被召回,這一系列事件不禁讓人質疑奔馳是否正在走向沒落。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奔馳在全球戰略上有所收縮,但在中國市場,其概念車的發布卻顯得頗為積極。在2025年的上海車展上,奔馳推出了Vision V概念車以及純電CLA,后者更是宣稱CLTC續航里程可達866公里,充電10分鐘即可補充325公里的續航。然而,德國總部與中國團隊在電動化戰略上的這種明顯割裂,卻讓經銷商在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陷入了兩難境地。
奔馳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進一步凸顯了其困境。盡管康林松強調中國是其“全球戰略支柱”,但2024年在華銷量仍下滑了7%,68.36萬輛的業績中電動車占比極低。這一系列數據無疑給奔馳的電動化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更為矛盾的是,奔馳在技術路線上的選擇也顯得頗為糾結。一方面,它高調展示了與Factorial Energy合作的固態電池技術,并宣稱已完成路測,量產已進入倒計時;另一方面,它卻又暫停了先進平臺的研發,繼續在老舊的EVA2平臺上進行修補。這種分裂的戰略無疑反映了傳統豪強在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奔馳的工程師曾表示,他們不做最快的,只做對的。然而,在新能源賽道上,謹慎與遲緩之間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當康林松宣布延長燃油車壽命時,或許他也回想起了三年前那個立下電動化軍令狀的自己。EQ系列的“墳場”還未冷卻,而Vision V卻已經表明了奔馳下一個發展計劃。這種戰略上的搖擺不定,就如同同時踩著油門和剎車,既害怕落后于人,又恐懼翻車。
奔馳所面臨的困局,實際上是所有傳統豪強的縮影。當油電切換的潮水退去時,才發現技術積累的“泳褲”早已被新勢力扯下。在燃油車的余暉與光鮮的概念車之間,奔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