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節能宣傳周的熱烈氛圍中,一系列創新能源利用實例吸引了廣泛關注。從家庭新能源車的便捷充電,到城市公交的綠色轉型,再到辦公樓的節能實踐,上海的多個項目正引領著能源使用的新風尚。
普陀真如城市副中心的海納工程院,作為一座集智慧與綠色于一身的建筑,不僅榮獲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低碳發展優秀案例稱號,還成功集齊了“綠色建筑三星級”、“碳中和建筑金級”和“光儲直柔三星級”三大權威認證。這座建筑仿佛穿上了一層“發電皮膚”,屋頂飄揚著單晶硅光伏板,外立面的遮陽板融入了柔性晶硅光伏,甚至戶外花園的玻璃欄板也嵌入了透光薄膜光伏。這些設計使得海納工程院年發電量高達12.88萬度,足以滿足大樓近五分之一的電力需求,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
尤為海納工程院采用了新型直流供配電系統,直接將光伏發的直流電用于大廳、會議室等區域的照明和插座,減少了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損耗。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為建筑的綠色運營樹立了新的標桿。
而在新能源車充電領域,上海的創新同樣令人矚目。在浦東某小區,新能源車主們告別了搶車位、排隊充電的煩惱。一款名為“移動充電機器人”的設備,只需手機一鍵操作,便能靈活駛來,為車輛快速充電。這款設備具備60kWh的容量和120kW的充電功率,能在短短10分鐘內為車輛補充150公里的續航。自2024年6月在浦東周家渡街道雪野二村首次部署以來,這一智慧充電場景已在上海及多個省市常態化運營,并遠銷海外,為破解老舊小區充電難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在上海前灘的光儲充公交樞紐站,智能柔性充電弓的應用同樣引人注目。這款設備能在10分鐘內完成公交車輛的自動充電,大大提升了公交運營效率。相比傳統的慢充方式,智能柔性充電弓不僅節省了充電時間,還充分利用了城市道路的閑暇空間,如公交站牌旁、道路邊隙等,有效提高了閑置場地的利用率。同時,該樞紐站還建設了場站式光儲一體化系統,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存儲起來,與超級電容儲能相結合,進一步降低了場站能耗。
這些創新實踐不僅展現了上海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也為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創新項目涌現,共同推動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