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的第15個年頭,80后海歸姜方俊的農業創新之路正結出累累碩果。自德國維爾斯堡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后,他選擇返回家鄉江蘇,投身于一場農業革命,立志“像制造精密儀器一樣生產生菜”。如今,他的企業已與國內10個聯盟基地簽訂包銷合作,訂單種植面積達2萬畝,預計惠及農戶超過2000人。
姜方俊的農業創新不僅限于傳統模式。他引入了AI技術,訓練系統輔助識別不合格菜葉,這一舉措不僅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還顯著提升了產品的精品率和出貨效率。同時,他在上海和常州的兩個工廠為周邊地區提供了約300個就業崗位,未來還計劃在武漢、成都、深圳等地建立更先進的3.0版本工廠。
姜方俊的成功故事,得到了拼多多平臺的鼎力支持。作為科技農產品的重要推手,拼多多通過“百億減免”和“千億扶持”等計劃,為姜方俊的企業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蔬菜沙拉和根莖生鮮兩大主銷產品的訂單量幾乎保持著同比翻番的增長勢頭。姜方俊認為,拼多多的扶持不僅推動了智慧農業的發展,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還促進了“銷量增長-就業擴大-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不僅惠及姜方俊這樣的創新企業,還為更多中小商家提供了發展機遇。廣西小伙唐啟杰的水族品生意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從2017年起步時的7人團隊,到如今擁有11家旗艦店、日銷單量過萬件,唐啟杰的成功離不開拼多多的支持。上半年,百億補貼頻道技術服務費的大幅下調和店鋪保證金的降低,為他節省了可觀的成本。這些節省下來的資金被積極投入到產品研發和擴產增崗中,為業務拓展儲備了更多優秀人才。
在山東蒙陰,蜜桃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樣受益于拼多多的扶持。果商李國良的蜜桃店鋪日均銷量超過8000單,是2017年初涉水果領域時的100倍。這背后,既有平臺的大力補貼,也有西部增量市場帶來的訂單增長。拼多多繼續保持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減免的優惠,并對西部好物加碼補貼,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市場拓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拼多多的扶持計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還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在黑龍江哈爾濱,00后張庚通過開設拼多多驛站實現了創業夢想。拼多多驛站系統提供的分揀教學系統和運營指導,讓他快速掌握了核心技能。在哈爾濱文旅熱潮的推動下,驛站的入庫單和寄件單數量快速增長,旺季時月收入可達一萬五六。
拼多多的開放平臺生態不僅激發了電商就業生態的二次繁榮,還形成了拓展社區就業和助力鄉村振興兩大特色就業板塊。江蘇省東海縣的手工穿戴甲產業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當地不少居民在拼多多上經營穿戴甲網店,一些經營有方的單店年銷量高達五六十萬單。為了滿足旺盛的需求,他們大量招募美甲師,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
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不僅為商家創造了更多的經營空間和創新空間,還通過持續創新催生了多元化的新崗位。這些新崗位不僅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