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項重大變革,這與《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2025年修訂版)的正式實施緊密相關。該條例自6月1日起生效,核心內容聚焦于確立60天的支付期限,并明確禁止采用強制性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如商業匯票等。
這一變革在汽車供應鏈企業中引發了積極的反響,特別是在6月11日,A股汽車產業鏈迎來了漲停潮。多家企業,包括美晨科技、欣銳科技、泉峰汽車等,紛紛觸及漲停板。四維圖新作為其中的一員,根據其測算,若能將9.727億元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180天縮短至60天,公司每年將節省超過2000萬元的財務費用。
然而,盡管車企紛紛承諾60天內付款,汽車供應商們的態度卻顯得復雜。在社交媒體和公開溝通中,他們既看到了希望,也表達了對這一承諾能否真正落實的擔憂。時間將成為檢驗這一承諾成色的關鍵。
對于眾多中國車企而言,縮短付款賬期至60天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此前,許多車企的付款賬期都在100天以上。盡管如此,響應這一號召的17家車企仍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他們大多宣布將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調整至60天內。
不過,在這些車企中,也存在一些差異。例如,零跑和廣汽明確“堅持”60天付款,蔚來和理想則“持續貫徹”這一支付賬期,而賽力斯則表示一直按照與供應商的合同約定,正常貨款賬期為60天。這些車企或許在履行承諾方面擁有更多的底氣。
然而,判斷車企是否有能力兌現承諾,不能僅憑口頭表述,還需考察其實際表現。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企業此前的付款周期是否接近60天;二是企業當前的現金儲備是否充足,能否順利過渡至新的賬期。
根據Wind數據,一季度中國上市車企中,除了少數幾家企業外,大部分車企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都在300天以內。其中,北京汽車、江鈴汽車、廣汽集團等企業周轉天數接近100天。而在率先承諾的東風、賽力斯、一汽和廣汽中,只有廣汽集團的付款周期表現優異,為107天。
與國內車企相比,海外車企在付款周期上表現更為出色。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已縮至90天左右,寶馬則在30-45天左右。上汽通用也表示其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平均在40-60天。這些海外車企的實踐為中國車企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然而,要快速縮短付款周期,中國車企還需要在現金儲備上找到支撐。一季度期末,上汽集團、比亞迪等企業的現金儲備超過千億元,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等企業也超過了300億元。這為它們履行付款承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盡管車企們做出了承諾,但供應商們仍面臨一些潛在的挑戰。例如,車企的付款周期承諾大多是從確權到結算的天數,而不是從入庫到結算的天數。如果在確權之前的環節中,車企付款周期保持不變,那么整體付款周期可能仍然較長。供應商們還關心車企會采用何種付款方式,以及是否會增加其財務成本。
目前,一些頭部車企已經建立了供應鏈金融平臺,并擁有了各自的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然而,供應商們仍希望車企能夠全面取消或避免采用增加其資金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如商業承兌匯票等。
總體來看,盡管車企們已經邁出了縮短付款周期的重要一步,但要真正構建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供應商們的關切和期待將成為推動這一變革持續深入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