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正式發布了關于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的最新通知。該通知明確指出,將加強對公眾關注度高、存在顯著質量及安全隱患車型的監管力度,旨在提升車輛生產質量與安全標準。
回顧2023年,工信部曾通報新能源汽車的監督檢查結果,揭示了乘用車與貨車兩大類別中,共有9款車型因生產一致性不達標而被點名,問題涉及能量消耗、高壓標記等多個關鍵技術指標,違規企業名單中不乏天際汽車、大運汽車等知名廠商。
步入2024年,工信部進一步強化了監管措施,發布了針對2024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的監督檢查通知,特別針對專用車增設了車速限制系統等12項關鍵檢測指標,全面加強對貨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流程的控制。
生產一致性,即確保申報車型與實際生產車型在標準上完全一致,是汽車行業質量管理的核心。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供應鏈波動、設計變更、成本控制不當等因素,生產一致性問題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車輛性能,更關乎消費者的行車安全。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工信部此次發布的通知被視為行業監管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要求企業建立健全生產一致性管理體系,更強調了企業應對其產品進行定期自查,確保產品符合申報標準及安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監管舉措出臺之際,正值中國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自2025年5月以來,多家車企紛紛加入降價行列,部分車型降價幅度高達5.3萬元,引發全行業連鎖反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已發出倡議,呼吁企業遵守公平競爭原則,但價格戰依舊如火如荼。
據統計,2024年國內車市降價車型超過200款,而2025年前四個月,降價車型數量已超60款。價格戰雖促進了銷量增長,但行業利潤卻大幅下滑。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下游工業企業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利潤率更是降至3.9%,行業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發布的通知如同一劑猛藥,直擊市場痛點。通過細化檢查內容與懲處措施,該通知旨在引導車企從價格戰轉向質量競爭,推動行業構建健康生態。此舉不僅是對無序價格戰的直接回應,更是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深遠布局。
業界普遍認為,當前的車市價格戰是行業變革期的暫時現象,監管部門的目標在于糾正無序競爭,而非正常市場行為。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市場終將回歸理性,消費者也將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