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華汽車市場,純電奔馳G級的推出曾被視為一次大膽的嘗試,旨在將經典越野元素與未來科技相結合。然而,上市一年后的銷售數據卻給這一夢想潑了一盆冷水。據統計,純電版G級車型在這一年間僅售出了1450輛,相比之下,其燃油版車型則大獲成功,銷量高達9700輛,兩者之間存在著近七倍的巨大差距。甚至奔馳內部高管也不得不私下承認,這一嘗試“徹底失敗”。
深入分析純電奔馳G級的市場困境,我們不難發現,產品力上的妥協是其中一大關鍵。為了迎合電動化趨勢,純電版G級在功能上進行了不少閹割。例如,其歐洲版的有效載荷僅為415kg,遠低于燃油版的550kg+,同時取消了拖車鉤選項,這無疑削弱了越野車的實用性和擴展性。由于電池布局的限制,純電版G級的離地間隙和通過角并未得到優化,導致在越野路況下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除了功能上的妥協,純電奔馳G級在操控性和續航方面也同樣面臨著挑戰。由于電池的重量,整車的重量飆升至3085kg,比燃油版重了超過500kg,這不僅削弱了整車的動態表現,也對續航產生了較大影響。盡管官方宣稱在WLTP標準下續航可達473km,但海外媒體的實測結果僅為385km,在越野場景下續航還會進一步下滑。相比之下,國內一些新能源品牌的車型在續航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如仰望U8的CLTC續航就達到了1000km。
在智能化方面,純電奔馳G級也未能給消費者帶來足夠的驚喜。其智能座艙仍沿用燃油版的設計,采用雙12.3英寸屏交互界面和老舊的COMAND系統,缺乏新勢力車型標配的副駕娛樂屏、高階語音交互等功能。在輔助駕駛方面,純電奔馳G級也僅支持自動泊車、車道保持等基礎功能,而國內一些10萬元左右的車型就已經具備了高速NOA、變道輔助、智能泊車等更為先進的功能。
純電奔馳G級的困境并非個例,目前BBA旗下的電動車普遍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在定價方面,BBA往往延續燃油車時代的思維,新車定價普遍較高,甚至超過燃油車型。然而,在國產品牌不斷“內卷”的當下,BBA已經不具備了足夠的品牌溢價能力。為了維持銷量,BBA不得不通過降價來應對市場壓力,但這又進一步損害了品牌形象。在配置、設計、服務和三電系統等方面,國產品牌也已經實現了對BBA的全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