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近期公布的財報顯示,其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營收微增1.1%至259.3億元,凈利潤則同比下滑20%,達到10.2億元。這一數據打破了市場對其持續高增長的預期,也標志著理想汽車遭遇了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小坎。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車失去了“新勢力銷冠”的寶座,這一頭銜已被小鵬汽車連續24個月后的首次超越所取代。零跑汽車和小米汽車的迅猛勢頭也給理想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其領先優勢正在逐漸縮小。據內部消息透露,理想已將年初設定的70萬輛年銷量目標調整至64萬輛。
面對這樣的挑戰,理想汽車的掌舵人李想卻顯得頗為從容。近年來,李想在社交媒體上變得愈發低調,但在幾次公開露面中,他更多地談論了AI對于理想汽車的重要性。去年底,李想宣布理想汽車將從一家智能汽車公司轉型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并強調“AI代表著我們的未來”。
然而,理想汽車在轉型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盡管李想對于AI的未來充滿信心,但理想汽車仍需應對當前的困境。在2025年第一季度,理想的交付量雖然創下歷史新高,達到92864輛,但單車均價卻有所下降,從上一年的30.22萬元降至26.56萬元。這一策略雖然換來了銷量的增長,但并未帶來收入的顯著提升,反而導致利潤下滑。
理想的銷量增速也在放緩。與2024年第一季度52.9%的同比增長相比,2025年第一季度僅實現了15.5%的增長。這一變化引發了外界的擔憂,人們開始質疑理想的增長模式是否出現問題,以及其盈利能力是否會受到挑戰。
理想的領先優勢正在被競爭對手逐漸追趕。一方面,增程技術不再是理想的獨家優勢,多家車企已明確表示將進入增程賽道;另一方面,理想“奶爸車”的定位也被其他品牌所模仿,市場上類似定位的車型層出不窮。理想在純電車型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首款純電動MPV“MEGA”的銷量遠未達到預期。
面對這些挑戰,李想并未表現出過多的焦慮。在2025年一季報電話會上,他提到理想汽車在經歷了去年的困難后,更加專注于用戶價值和家庭用戶。對于如何應對當前的競爭壓力,李想的答案是堅持圍繞家庭用戶做好每個細節。
李想對理想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認為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而真正的人工智能是造車往下延續的必經之路。因此,他選擇了“All in AI”的戰略,希望將理想汽車打造成為人工智能生態中的佼佼者。
盡管理想的轉型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李想對此充滿信心。他認為只要堅持聚焦一個方面做到極致化,理想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對于外界而言,理想的轉型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慢跑”,旨在補上技術領域的短板,尋找新的競爭優勢。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理想汽車的關鍵任務是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純電新車,并展開AI生態的故事。理想i6和i8作為即將發布的新車型,將承擔起重任。如果這兩款產品能夠順利通過市場考驗,理想將有更多時間專注于AI生態的發展;否則,理想將面臨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