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領域,長久以來,續航焦慮、充電時間長以及自燃風險一直是車主們心中的痛。然而,奔馳近期的一項技術突破,似乎正在改寫這一現狀。
據悉,奔馳已經將量產固態電池實際裝車進行測試,這一創新技術使得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突飛猛進,單次充電可行駛1000公里,且僅需15分鐘即可快速充滿電。更令人振奮的是,固態電池從根本上解決了電池自燃的問題,為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一成果并非紙上談兵,而是已經在實際道路上得到了驗證。
奔馳的固態電池技術,其能量密度高達450Wh/kg,遠超當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的350Wh/kg。這一提升,使得EQS測試車的續航能力輕松突破了25%的增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000公里。同時,固態電池采用的固體電解質,有效避免了漏液短路現象,將自燃風險降至零。安全,成為了奔馳固態電池技術的又一亮點。
在充電效率方面,奔馳固態電池同樣表現出色。僅需15分鐘,電量即可從10%充至80%,這一速度甚至超過了燃油車加油的時間。服務區泡一碗面的功夫,電動汽車就能滿血復活,里程焦慮從此成為過去式。
奔馳還攜手F1技術團隊,開發了氣動執行器,能夠實時調節充放電時電芯的膨脹情況,延長電池壽命達30%之多。這一黑科技的應用,不僅提高了電池的性能,還減輕了重量,提高了效率。
面對奔馳的這一技術突破,全球車企紛紛加快了固態電池的研發步伐。豐田、寶馬等巨頭已經明確表態,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固態電池的量產。國產戰隊也不甘示弱,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正在積極布局固態電池領域,力求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并非一帆風順。歐陽明高院士指出,全固態電池實現商業化至少需要等到2030年。當前,車企們普遍采用“半固態”電池作為過渡方案,但這一方案的成本較高,工藝復雜,成為了固態電池技術普及的一大障礙。
在成本方面,固態電池材料成本高昂,每瓦時超過2元,100度電池包的材料成本就高達20萬元以上,比液態電池貴出4倍之多。不過,高盛預測,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2026年電池價格將暴跌50%,加上鋰價回落,固態電池的平價拐點或將逼近。
在固態電池技術大規模普及之前,奔馳已經推出了采用800V高壓平臺和2檔變速箱的過渡方案。這一方案使得充電時間大幅縮短,僅需10分鐘即可補能325公里,CLTC續航更是達到了850公里。同時,AI駕駛艙的革新也為奔馳電動汽車增添了新的亮點。
隨著固態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逐步降低,電動汽車市場或將迎來一次大洗牌。對于那些正在考慮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時刻。是選擇趁降價抄底現款電動汽車,還是等待三年沖固態電池車?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