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領域,一場技術革命正悄然進行。多家領先企業(yè),包括理想、小鵬及新興企業(yè)元戎啟行,紛紛選擇了在車輛端部署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技術,以此作為推進智能駕駛的關鍵策略。
元戎啟行的CEO周光在2025年4月預測,VLA技術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業(yè)界的共識。這一觀點得到了理想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想的支持,李想在隨后的5月表示,理想汽車的VLA戰(zhàn)略正是為了實現AI獨立完成專業(yè)工作的目標。
VLA技術與世界模型在車輛端的應用,雖然都具備理解環(huán)境和做出推理判斷的能力,但它們的運作方式有所不同。世界模型會進行多種可能性的推演,而VLA則直接根據推理結果做出行動。這種差異使得VLA在決策和執(zhí)行上更為直接和高效。
盡管技術路徑有所不同,但企業(yè)在推進端到端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過程中,底層的思考邏輯是一致的。隨著車位到車位功能的逐漸普及,企業(yè)開始將功能差異化的布局逐漸轉向安全性能的提升。
蔚來汽車基于世界模型推出的首個輔助駕駛系統(tǒng)版本,被視為是對智能駕駛亂象的一次有力回應。這一版本對安全的重視,反映了社會對輔助駕駛需求的現實。2025年被稱為“全民智能駕駛元年”,多家車企宣布將加大智能駕駛的普及力度。
然而,在智能駕駛快速發(fā)展的背后,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小米SU7嚴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引發(fā)了社會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廣泛討論。事故中,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未啟動,使得主動安全功能的優(yōu)劣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除了主動安全功能外,人機交互中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在L2級智能駕駛的人機共駕時代,輔助駕駛系統(tǒng)與人類駕駛員之間的信息差可能會影響雙方的判斷和決策。這種信息差可能引發(fā)駕駛員的焦慮情緒,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導致危險的發(fā)生。
在蔚來世界模型的體驗過程中,搜狐汽車遇到了多次因信息差導致的緊急剎車情況。例如,在車輛即將駛出匝道口時,駕駛員因擔心車輛與匝道護欄刮擦而選擇剎停;在車輛探測到行人后減速但未剎停時,駕駛員也因不確定車輛意圖而選擇剎停。這些情況都反映出駕駛員對車輛推理和決策邏輯的不了解。
然而,蔚來世界模型在自由交互尋路功能中的表現卻令人印象深刻。車輛會在屏幕上高亮識別到的文字,并以文字方式呈現尋找出口的思考邏輯和下一步行駛動作。這種透明的溝通方式極大地增強了駕駛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盡管目前這一功能僅在停車場場景開放,且行車過程中系統(tǒng)的決策更為復雜,但人機交互無疑已成為智能駕駛發(fā)展中無法忽視的命題。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人機交互的效率和透明度,將是未來智能駕駛領域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