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近期發布了其第一季度財報,業績表現出色,這得益于其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重新崛起、家電業務的迅猛增長以及電動汽車部門單位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
財報顯示,小米營收同比增長47.4%,達到1113億元人民幣(約合154億美元),連續第二個季度突破千億元大關。調整后凈利潤更是激增64.5%,創下107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首次突破十億大關。這一成績于周二晚間公布。
小米的三大核心業務——智能手機、物聯網(IoT)生活方式產品及智能電動汽車,均實現了強勁的雙位數增長,共同推動了公司的整體業績。
在智能手機和AIoT領域,核心收入增長了22.8%,達到927億元人民幣。其中,智能手機銷售收入增長了8.9%,達到506億元人民幣,這得益于國家補貼政策以及中高端設備需求的蓬勃增長。據Canalys數據顯示,小米在中國市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330萬臺,超越華為,十年來首次奪回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寶座。
家電業務方面,收入飆升58.7%,達到323億元人民幣。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的出貨量均增長超過65%,創下了季度新高。與此同時,小米的汽車和人工智能創新部門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收入達到186億元人民幣,這得益于75,869輛SU7電動轎車的交付以及健康的23.2%毛利率。
小米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聲明中表示:“盡管近期面臨挑戰,但所有指標都表明小米正進入其歷史上最好的階段。智能手機、家電和汽車已成為我們的三大增長引擎,它們都在全力運轉。”
小米智能手機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的消費電子補貼政策。該政策為購買6000元人民幣以下智能手機的個人提供最高500元人民幣的補貼。自今年1月推出以來,這一政策推動了小米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長40%。
在4000至5000元人民幣價格段,小米擁有最高的市場份額,因此得以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公司智能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增長了5.8%,達到1210.6元人民幣,這主要得益于中高端設備需求的激增。旗艦機型小米15 Ultra在2月發布后,首月銷量同比增長了90%。
“小米在執行速度上超過了所有本土競爭對手,迅速與補貼政策接軌。”一位公司內部人士告訴媒體,“其直面消費者的模式在價格調整和庫存調動方面為其提供了關鍵優勢。”
小米的IoT和生活方式部門,包括大型家電,也取得了顯著增長,這得益于其生態系統戰略的逐步推進。空調出貨量增長了65%以上,超過110萬臺;洗衣機出貨量更是翻倍有余,達到74萬多臺,這兩個類別均創下歷史新高。
“消費者不再將小米產品視為獨立的設備,而是將其視為互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小米總裁盧偉冰表示,“這就是小米的不同之處。”
小米的汽車部門,曾因其早期階段的虧損而受到批評,但隨著交付量的加速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已接近盈虧平衡點。SU7轎車在第一季度帶來了181億元人民幣的收入,環比增長10.7%,而運營虧損則從第四季度的7億元人民幣收窄至5億元人民幣。毛利率提升至23.2%,超過了比亞迪的20.1%。
“自SU7推出以來,還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盧偉冰說,“其產品力確保了銷量和毛利率。”該車型迄今已交付258,000輛,其中僅4月就交付了28,000多輛,成為中國20萬元人民幣以上價格段最暢銷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