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小米SU7 Ultra電動汽車實際續航里程的討論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位昵稱為“羊駝的睡衣”的博主發帖稱,在選裝大尾翼的情況下,該車型充滿電后的不間斷行駛里程僅為300多公里,遠低于官方宣傳的630公里續航。博主進一步指出,如果車輛在日常使用中頻繁啟停,并開啟哨兵模式監控周圍環境,實際續航里程甚至可能縮短至200多公里。
針對這一說法,小米SU7 Ultra車主、蜂巢科技創始人兼CEO夏勇峰迅速作出回應。他表示,自己駕駛的同款車型,在未選裝大尾翼的情況下,續航里程大約在450公里左右。這一數據雖然仍低于官方宣傳,但與博主的測試結果相比已有顯著提升。夏勇峰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眾對于小米SU7 Ultra續航能力的擔憂。
與此同時,網絡上也有其他聲音為小米SU7 Ultra辯護。部分網友指出,作為一款性能車,小米SU7 Ultra的主要賣點在于其卓越的動力性能和操控體驗,而非續航里程。他們認為,將續航作為衡量該車型的唯一標準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小米官方在早前的介紹中就已提及,選裝碳纖維尾翼和高性能輪胎確實會對車輛的續航里程產生影響。官方還強調,由于配置差異和駕駛環境的不同,具體續航里程會有所波動。這一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為車輛實際續航與官方宣傳存在差異提供了合理解釋。
隨著討論的深入,公眾對于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認識也愈發理性。許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電動汽車的續航表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車輛配置、駕駛習慣、路況以及天氣條件等。因此,在選擇電動汽車時,除了關注續航里程外,還需要綜合考慮車輛的性能、舒適性、安全性以及售后服務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