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關于人類對AI伴侶接受度的調查引起了廣泛關注。據mashable報道,AI公司Joi AI對2000名Z世代年輕人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高達80%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考慮與AI伴侶步入婚姻殿堂,而83%的人相信他們能與AI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
Joi AI公司的核心業務正是圍繞AI伴侶展開的。用戶不僅可以在其官方網站上與預設的AI角色聊天,還能自行創建角色,發展獨特的“AI-lationships”(AI關系)。Joi AI的關系治療師Jaime Bronstein指出,這些AI關系并非意在取代真實的人際交往,而是為用戶提供一種獨特的情感支持,以改善整體情緒健康。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Shifali Singh,來自哈佛醫學院附屬麥克萊恩醫院數字認知研究中心,對年輕人愿意與AI建立深層情感聯系的現象表示并不驚訝。她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者更傾向于使用數字工具,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他們對后果或被評判的恐懼,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中。
Singh解釋說,對于這類人來說,與AI互動的意義在于,AI不會評判他們,并能提供溫和的回應。她認為,現代年輕人已經習慣了被評判、評論和過度審視,而這并不是人類應有的生活方式。人們在與AI互動時,AI會鏡像他們的語言和思維過程,這看起來就像是真實的情感回應,讓人們覺得與AI的交流比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更有共鳴。
然而,Singh也警告說,這種“循環性鏡像”存在風險,可能會不斷強化和驗證人們的某些觀點,即使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她強調,AI不會提供真正新穎的信息,它是基于算法的、遞歸的和重復的。因此,人們必須非常小心,避免被AI誤導。
除了上述風險,Singh還指出,公眾需要更多關于AI能力和局限的教育。她提到,AI可能被黑客或錯誤信息利用,從而走向危險的方向。例如,埃隆·馬斯克的AI機器人Grok就曾不明原因地發布“白人滅絕”的言論。
盡管如此,Singh認為,在“孤獨流行病”的背景下,AI可以作為一種臨時補充工具發揮作用。對于年長者或患有廣場恐懼癥等社交障礙的人來說,AI可以作為一種陪伴工具,幫助他們緩解孤獨和抑郁癥狀。然而,如果人們因為過度依賴AI伴侶而忽視了現實中的社交活動,那么這種依賴可能會助長他們的焦慮。
關于“與AI結婚”的數據,Singh認為,Z世代可能將婚姻視為“舊體制”的象征,更傾向于追求自主獨立的生活方式。同時,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發布的報告指出,AI伴侶對18歲以下人群來說是不安全的,因為它們可能導致情感依賴和依戀。雖然現在的Z世代已經全部成年,但AI交互對心理的長期影響仍然不明確。
盡管存在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年輕人和年長者仍然繼續創造和與AI伴侶互動。Bronstein表示,有時候,只是有人陪伴在身邊——哪怕那是一個AI——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