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在一次訪談中,深刻質疑了汽車市場中的降價現象。他指出,一些車型從原本的二三十萬元價格區間,短短幾年內驟降至十二三萬元,這樣的降價幅度下,如何保證產品質量不下滑?這一觀點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魏建軍作為汽車行業的資深專家,其對“價格戰”的獨到見解,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近年來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許多人認為,魏建軍的言論觸及了行業痛點,促使大家深入思考市場策略與產品價值之間的關系。
然而,在探討這一現象時,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合資品牌與豪華品牌的特殊性。過去多年里,這些品牌在技術革新上的步伐相對緩慢,意味著其車型成本在早期便已基本確定。因此,即便在國內市場銷量斐然,這些品牌的單車利潤依然十分可觀。部分合資品牌的利潤甚至在被自主品牌合作伙伴分走一半后,依然保持高位。
對于合資品牌而言,即使降價數萬元,其利潤空間依然充足,只是利潤幅度有所縮減。有觀點認為,近年來部分合資品牌車型在中保研碰撞測試中表現不佳,是降價所致。但實際上,這更多是因為這些品牌早期在國內碰撞測試標準較低時便已采取偷工減料策略,而當中保研引入更高標準時,它們未能及時調整,與降價無直接關聯。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降價現象則顯得更為復雜。近年來,隨著電池和芯片等核心部件供應短缺問題的緩解,以及國內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大幅降低。以動力電池為例,碳酸鋰作為關鍵原材料,其價格從2022年的高峰時期的60萬元/噸降至如今的6萬元/噸,使得動力電池成本大幅縮減。
國產零部件品牌的崛起也為新能源汽車降價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國產空氣懸掛品牌孔輝的雙腔空氣懸掛采購成本遠低于海外品牌,功能和可靠性卻毫不遜色。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頭如比亞迪,不僅擁有龐大的產銷量,還具備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產能力,進一步降低了成本。
因此,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尤其是國產新能源車型,在保持產品品質的同時,具備大幅降價的空間。而對于主打燃油車的自主品牌車企來說,由于成本結構和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制約,其降價空間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