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泡泡瑪特在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張,其標志性角色Labubu不僅成為了收藏界的寵兒,也意外地催生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假貨Lafufu的興起。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從YouTube到TikTok,網友們熱衷于討論如何辨別真假Labubu,而假貨Lafufu,這個由“fake”(假貨)一詞巧妙變形而來的昵稱,甚至被賦予了“丑繼妹”(Ugly Step-Sister)的戲謔稱號,意外地在網絡上走紅。
2024年,泡泡瑪特海外及港澳臺業務營收實現了驚人的375.2%增長,達到50.7億元,占總營收近四成。然而,這背后卻隱藏著假貨泛濫的隱憂。海外粉絲們對假貨的態度頗為復雜,一方面,他們積極創造內容,教授如何辨別真偽;另一方面,一些消費者對于佩戴假貨并無羞恥感,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精明消費或亞文化的表達。Business Insider就曾報道,歐美市場上,假貨Lafufu以其獨特的魅力,助長了假貨市場的繁榮。
在國內市場,泡泡瑪特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假貨挑戰。據統計,過去一年(2024年),公司新增了288件民事訴訟,配合執法部門打擊了22起黑產案件,行政查處了11家假貨源頭工廠和倉儲倉庫。多地海關還查獲了大量涉嫌侵犯“Labubu”等著作權的文創產品,總數高達14萬件。這些假貨不僅損害了品牌形象,也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在海外,IP侵權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門,難以追蹤。從食品飲料到服裝飾品,假貨無處不在。新加坡泡泡瑪特就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聲明,指出一些業者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公司的知識產權進行推廣和銷售。這些侵權行為不僅損害了泡泡瑪特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消費者對假貨的態度呈現出一種復雜的趨勢。一方面,有人對假貨深惡痛絕,積極尋求辨別真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有人對假貨持開放態度,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在一些粉絲運營的網站上,收藏家們開始分享他們收集的Lafufu,將其視為桌上的吉祥物,或是一種警醒的故事。這種亞文化的萌芽,無疑給品牌維權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相比之下,國內消費者對假貨的態度則更為明確。大多數人并不會主動購買假貨,而是被動地遭遇了假貨問題。假貨產業鏈復雜,涉及生產、倉儲、銷售等多個環節,給打擊假貨帶來了不小的難度。直播電商的興起更是增加了假貨追蹤的難度,一些售假者利用平臺規則漏洞,逃避監管和處罰。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泡泡瑪特在維權方面仍在不懈努力。公司采取了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提高投訴舉報和線下警告的維權方式比重,以減少對司法資源的占用。然而,著作權維權的復雜性、高昂的鑒定費用以及刑事犯罪認定標準的嚴苛性,都給維權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在國內市場,IP保護意識的提升和法律的完善是打擊假貨的關鍵。泡泡瑪特等企業需要加強防偽溯源技術的應用,提高消費者的假貨羞恥感,同時積極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而在海外市場,面對更為復雜的文化環境和法律體系,企業更需要在維權策略上更加靈活多變,以適應不同市場的挑戰。
隨著泡泡瑪特等中國IP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不斷崛起,IP保護問題將愈發凸顯。如何在維護品牌形象的同時,有效打擊假貨市場,將是這些企業需要長期面對和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