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全民矚目的科普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為公眾揭開了一個令人驚嘆的交通創新——飛在天上的火車,并非科幻電影中的橋段,而是現實世界中已經實現的科技成果。
2016年11月21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世界上第一條新能源空鐵試驗線在成都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德國和日本后,第三個掌握懸掛式單軌交通技術的國家。翟婉明自豪地指出,這種新能源動力牽引的懸掛式列車,是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首創。
這場科普活動的主講堂恰好選址于成都,讓與會者有機會親眼見證“飛起來的火車”的誕生地。翟婉明表示,成都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已在該領域進行了全面布局。從專業的軌道交通產業園到完整的產學研用體系,成都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中鐵二院等國內領先的設計單位,以及中鐵二局等建設公司,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
在技術創新方面,翟婉明特別強調了AI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潛力。他指出,無論是高鐵還是城市軌道系統,AI技術都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智能化手段,可以大幅降低維修工作量和運維成本,精準判斷維修周期和需求,實現科學決策。例如,在智能運維方面,AI能夠準確識別哪些部件需要立即維修,哪些可以暫緩,從而顯著提升運維效率。
翟婉明還分享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對比案例。他提到,李白曾在《蜀道難》中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然而就在今年,穿越秦嶺的西十高鐵秦嶺馬白山隧道成功貫通,全長22.9公里,成為目前國內最長的已貫通高鐵隧道。這一壯舉再次證明了科學的力量,解構了“不可能”的定義。
最后,翟婉明向所有科學大講堂的觀眾傳遞了一個深刻的信息:“盡我所能,敬我所不能。”他鼓勵大家對于能夠完成的目標要竭盡所能去努力,而對于暫時還不能完成的目標,要保持堅定的信仰和信念。他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把屬于未來的“可為”變成照進現實的“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