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業界傳出了豐田與日產可能攜手的消息,這一動態引發了廣泛關注。就在不久前,日產與本田的合并談判因雙方對于控制權的爭奪而宣告破裂。如今,日產似乎再次踏上了尋求合作伙伴的道路,而這一次的對象換成了全球銷量領先的豐田。
面對經營困境,日產已經啟動了名為“Re:Nissan”的重組計劃,旨在通過裁員2萬人、關閉7家工廠,并在2026財年削減約5000億日元的成本來扭轉頹勢。這一計劃雖然延續了前CEO卡洛斯·戈恩時代的瘦身策略,但其力度和規模卻遠超以往。
在中國市場,盡管銷量持續下滑,但日產依然將其視為未來三年的戰略重心。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馬智欣表示,中國市場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將為日產全球產品線提供有力補充。然而,如何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國市場重振旗鼓,成為了日產亟待解決的難題。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如今已形同虛設,盡管雷諾仍持有日產43.4%的股份,但雙方在電動化戰略上的分歧卻難以調和。雷諾全力推動純電路線,而日產則堅持混動與純電并行的發展道路。這種分裂導致日產錯失了中國市場的政策紅利,其純電車型在華銷量遠不及競爭對手。
那么,作為全球銷量冠軍的豐田,究竟有何動機與日產合作呢?分析認為,主要動機有三:一是技術互補,豐田在混動技術方面領先全球,但在純電領域進展緩慢;而日產雖然在電動化上有所落后,但其e-POWER技術和智能座艙研發經驗對豐田的智能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成本分攤,面對中國車企的成本優勢,豐田需要通過規模效應來分攤高昂的研發投入。三是版圖擴張,豐田已通過持股多家車企構建了龐大的“日系聯盟帝國”,若將日產納入其中,將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然而,這場“聯姻”并非一帆風順。首先,主導權之爭可能成為雙方合作的絆腳石。日產對于被子公司化極為敏感,若豐田提出類似的方案,很可能會引發日產內部的強烈反彈。其次,反壟斷紅線也是不可忽視的障礙。豐田若與日產合并,將掌控日本汽車業過半的產能,這無疑會觸及《反壟斷法》的底線。最后,日產自身的“內憂”也可能影響合作的進程。日產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雖然強調先自救再合作,但日產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日產與本田之間仍保持著戰略合作的框架,在車聯網與智能化領域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多頭博弈的局面可能會削弱豐田與日產合作的意愿。
對于豐田而言,這次合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若成功吞下日產,無疑將鞏固其在全球汽車市場的霸主地位;但整合成本、文化沖突以及監管風險也可能成為其轉型路上的絆腳石。在這場關乎生存的豪賭中,日產能否通過綁定豐田實現自救,而豐田又能否在整合日產的過程中保持穩健的步伐,一切都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