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第一季度的落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各大新勢力車企在戰略選擇上的分野,正深刻影響著它們的市場表現與財務數據。行業內部的競爭格局,正在這場無聲的淘汰賽中加速重塑。
在交付量與盈利能力的天平上,各車企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態。小鵬汽車憑借其技術普惠策略,成功地將XNGP高階智駕系統引入價格更為親民的MONA系列,一季度交付量高達9.4萬輛,同比激增331%,穩居行業前列。公司預測,隨著單車毛利率的持續提升,有望在第四季度實現單季盈利。
另一邊,零跑汽車則通過極致的成本管控策略,實現了交付量與營收的雙增長。一季度交付8.76萬輛,營收同比增長187.1%,凈虧損顯著收窄。通過與Stellantis集團的深度合作,零跑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還成功布局了歐洲市場,成為首個實現技術輸出與全球化協同的中國造車新勢力。
然而,并非所有車企都在這場競爭中一帆風順。蔚來汽車在高端化與規模化的戰略選擇上陷入了困境,一季度主品牌交付量僅為2.73萬輛,營收預估上限也未達到市場預期。同時,換電站網絡的持續擴張并未帶來預期的收益,日均利用率遠低于盈虧平衡點,年度凈虧損高達224億元,使得其現金儲備面臨嚴峻挑戰。
理想汽車雖然守住了增程賽道的基本盤,但增速明顯放緩。一季度交付量雖然達到9.29萬輛,但營收同比卻出現了下滑。純電車型的推進遲緩以及價格戰的壓力,使得其毛利率承壓,不得不將盈利的希望寄托于下半年兩款純電SUV的上市。
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加直接地反映了車企的戰略成效。小鵬汽車的港股年內漲幅高達66.2%,市值攀升至1476億港元;零跑汽車的股價也累計上漲了42.3%,動態市盈率得到修復。相比之下,蔚來汽車的股價則下跌了12.2%,總市值跌破700億港元,資本用真金白銀為企業轉型的緊迫性敲響了警鐘。
在這場技術競賽與資本運作的雙輪驅動下,行業內部的分化愈發明顯。小米汽車依托智能家居生態構建“硬件+生態”的護城河,上調了2025年的交付目標至35萬輛;智己汽車則通過與華為乾崑智駕系統的合作,加速L3級自動駕駛的落地;極氪與領克的合并則通過供應鏈整合實現了物料成本的縮減。
資本賦能的效應也在日益凸顯。北汽新能源在完成101.5億元的增資后,估值達到了360億元;阿維塔科技則在C輪融資中獲得了長安汽車、國投系基金等超110億元的注資,國資背景占比超過70%。這些資金正被投向線控底盤、數字智能等前沿領域,為車企的技術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指出,新能源車市已從“多品牌賽馬”階段進入了資源集約化階段。頭部企業正通過技術普惠、生態融合與資本運作的三重進化,構建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在這場馬拉松式的競爭中,戰略定力與創新效率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