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這款曾以高價邀請碼和神秘面紗示人的AI產品,終于在5月12日正式宣布全面開放注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其全球影響力不容小覷,但中文版卻仍未面世。
回顧3月初,Manus作為首個通用AI Agent產品橫空出世,迅速在網絡上掀起波瀾。與單一的大模型不同,Manus能夠將用戶指令拆解為多個任務,并調動不同的子Agent或工具來完成,這一特性讓AI Agent與大模型的區別變得顯而易見。加之Manus與同樣源自中國創業公司的DeepSeek一樣,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中國AI領域的又一顛覆性產品。
然而,在全面開放注冊后,Manus并未再次引發轟動。實測發現,目前Manus尚未推出中文版,中文用戶通過主流瀏覽器訪問其官網,僅能看到其與通義千問合作的消息。這一現狀讓不少期待中文版的用戶感到失望。
在業內人士看來,Manus與通義千問等頭部AI大模型合作數月后,中文版仍未推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用戶變現難度大。Manus采用的積分消耗模式,對新用戶而言,雖然注冊時會獲得一定數量的免費積分,但每天獲得的積分數量有限,且難以完成復雜任務。藍媒匯在測試中嘗試制作一個簡單的網頁版數獨游戲,結果卻發現積分迅速耗盡,任務未能完成。
高昂的使用成本是Manus給用戶留下的深刻印象。根據Manus的收費標準,每100積分需要支付1美元,而完成稍復雜的任務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積分。業內人士透露,Manus在運行時會依賴大模型進行規劃和執行,消耗大量tokens,若未自研模型,則需向基礎模型廠商支付API費用。Manus采用云端沙盒技術,所有任務在云端完成,也增加了成本。
關于Manus中文版何時上線的問題,目前尚無確切答案。業內人士分析稱,Manus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國公司Anthropic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Claude,由于海外模型在國內未備案,因此無法直接使用。這意味著即使Manus已開發出中文版,也無法在國內上線。國內用戶的付費習慣和意愿也是影響中文版推出的一大因素。
盡管Manus已與通義千問展開合作,但雙方并未公布具體進展或細節。從Manus的動態來看,其主要目標仍是海外市場。在宣布開放注冊的同時,有消息稱Manus母公司計劃融資1億美元,雖然公司迅速辟謠,但根據天眼查APP及數據分析機構CB Insights的信息,Manus在今年上半年確實獲得了一筆7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Benchmark、騰訊、紅杉中國及真格基金等。
Manus選擇將重點放在海外市場,而非趁熱打鐵回歸國內,原因在于其在國內市場難以維持生計。作為一家創業公司,Manus并不研發大模型,而是直接調用已有大模型,這在美國各種政策限制下為其贏得了硅谷資本的青睞。然而,這也使得Manus在定價上受到大模型廠商的制約,即便與通義千問合作,也難以降低收費,這與國內AI市場低價甚至免費吸引用戶的策略格格不入。
更何況,Manus并非無可替代。在Manus之前,字節跳動就推出了Coze,憑借其內容平臺的優勢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且對個人用戶而言,免費版已足夠滿足基礎功能。百度也推出了心響APP,依托其在搜索領域的積累,能夠完成包括城市旅游、法律咨詢等在內的多個場景任務,且目前全量免費。
在全球AI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Manus雖然憑借全球首款通用智能體的頭銜獲得了廣泛關注,但要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僅憑頭銜顯然不夠。面對國內外巨頭的圍堵,Manus能否打好開放注冊這一仗,將成為其能否繼續講述新故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