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頭meta的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眼中,未來的技術革命將不再依賴于像虛擬現實(VR)頭顯那樣的穿戴設備,而是會以日常眼鏡的形態融入人們的生活。他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表示,智能眼鏡將會遠超VR產品,成為新時代的“智能手機”,而VR則更像是“未來的電視”。
meta正積極轉型,全力投入人工智能(AI)眼鏡的研發,并已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末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熱潮。據市場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AI眼鏡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16%,達到60萬臺,其中meta占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
然而,VR市場的發展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趨勢。2025年第一季度,VR設備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3%,僅為133萬臺。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內容匱乏、價格高昂以及AI集成度不足是導致VR市場下滑的主要因素。
與此同時,增強現實(AR)眼鏡作為通往主流擴展現實(XR)技術的橋梁,也開始逐漸成熟。雖然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R頭顯銷量穩定在11.2萬臺,但預計全年銷量將增長30%,達到65萬臺。不過,真正引起業界關注和投資的,是AI眼鏡,尤其是那些不帶顯示屏的型號。
一位專注于硬件領域的風險投資家向CNBC透露,在過去六個月里,AI眼鏡已成為AI硬件中最具潛力的形態,是AI+AR技術演進過程中的最佳過渡方案。目前,AI眼鏡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也在持續增長,RUNTO Technology的數據顯示,其已占據超過28%的市場份額。
面對這一新興市場,中國的科技巨頭們紛紛加入競爭。阿里巴巴、小米、華為和百度等企業都在加速布局,希望能在這一即將成長為萬億級規模的消費電子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據業內人士透露,為迎接即將到來的618購物節,一波國產AI眼鏡將陸續上市。
其中,Thunderbird和Sharge等品牌已經推出了AI眼鏡產品,盡管Sharge因軟件優化問題暫時撤回了其產品。而Rokid的創始人朱明明透露,其配備顯示屏的AI眼鏡已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超過25萬臺的預訂量,其中一筆交易就鎖定了20萬臺,交易額達數億元。
盡管中國AI眼鏡市場的發展勢頭迅猛,但在規模和成熟度上仍遠落后于meta。據業內人士透露,許多本土品牌仍處于“PPT階段”,即產品雖已宣布但尚未交付。INAIR創始人黃海表示:“雖然炒作確實存在,但延遲也同樣真實。Ray-Ban meta取得了罕見的成功,但中國能否復制這一成功仍不確定。”
目前,大多數中國AI眼鏡產品的銷量尚未突破10萬臺。然而,分析師認為,隨著價格下降、供應鏈更加完善以及大眾市場的接受度提高,到2025年底,全球AI眼鏡的出貨量有望達到550萬臺。扎克伯格對此充滿信心:“眼鏡是AI的最佳載體。世界上已經有10億至20億人戴眼鏡。我相信,在未來十年里,每副眼鏡都至少會配備AI功能。”
盡管AI眼鏡的核心功能如實時翻譯、攝影和物體識別等頗具吸引力,但設計仍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傳統眼鏡的重量約為20克,而即使是最輕便的AI眼鏡也至少重40克。如何在保證智能功能的同時確保長期佩戴的舒適性,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品牌們正在與傳統眼鏡制造商合作以改進設計,但在SKU多樣性和長期佩戴舒適性方面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