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與創新交織的當下,一場別開生面的機器人馬拉松于4月19日拉開帷幕,20個形態各異的機器人選手在賽道上各顯神通,場面雖略顯詼諧,卻也映射出AI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初步探索與挑戰。
這股AI熱潮同樣席卷了影視領域,尤其是短劇創作。以奇幻、玄幻及科幻為主題,AI短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讓普通職場人士在虛擬世界中化身為各種動物,穿梭于不同的時空,甚至成為未來世界的幸存者。然而,在2025年下半年即將迎來的AI短劇井噴背后,卻隱藏著大量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和未能兌現的經濟回報。
短劇制作人李偉(化名)和他的團隊,在踏入AI短劇制作領域后,發現現實遠非想象中那般美好。他們斥巨資購買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AI工具會員,卻發現即便是經過數十次的嘗試,也難以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鏡頭。為了彌補AI工具在分鏡上的不足,團隊專門安排了一名人員負責手繪分鏡,前后累計繪制了幾百張,歷時半個月才完成了6集的成品,成本高達六七萬元。
然而,這部傾注了團隊大量心血的短劇,最終卻因人物動作僵硬、臺詞與口型不匹配等問題,被觀眾戲稱為“配音秀”。李偉坦言,實際效果僅達到構想的三成左右。
AI短劇的“59分現象”并非個例。觀眾調侃稱,雖然AI短劇的演員不會塌房,但面癱表情卻難以避免。更有作品因鏡頭切換不流暢、節奏怪異而被戲稱為“PPT式短劇”。
擁有多年影視行業經驗的張偉明(化名),去年開始嘗試AI短劇制作,希望打造一部類似于《三體》的科幻作品。盡管團隊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地制作,但第一集上線后,點贊量僅7000多,隨后更是逐集下滑,最后一集僅獲得200多贊。盡管有觀眾稱贊其為“最自然、最有大片感”的AI短劇,但慘淡的觀看人數卻讓人心生寒意。
張偉明發現,AI功能的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往往作品還未上線就已過時。團隊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新技術,至今未能推出一部成品短劇。更令人沮喪的是,他意識到這些AI短劇往往是為了使用技術而創作,不斷舍棄和放低預期,失去了藝術的本質。
盡管行業內外對AI短劇的熱情高漲,幾乎每家公司都在嘗試這一領域,但真正能夠觸碰商業化門檻的作品卻寥寥無幾。業內流傳的成功案例,如《興安嶺詭事》在全網獲得5000萬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30萬元,但其背后的艱辛與成本節約策略卻鮮為人知。
抖音和快手等平臺紛紛推出AIGC短劇比賽和扶持計劃,吸引了大量創作者涌入。然而,在火熱的風口之下,入局者們卻面臨著難以逾越的技術難題。主體一致性、鏡頭語言以及超現實創意的實現,都是當前AI技術難以攻克的難關。多位短劇從業者表示,目前的AI技術尚無法支撐起一部有故事線的長時長短劇制作。
大型傳統影視公司憑借雄厚的資金和人才儲備,在AI短劇領域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博納影業、華策集團等傳統影視巨頭紛紛成立AI制作中心和應用研究院,探索AI技術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然而,對于大多數小型創作公司而言,AI短劇更像是一場昂貴的試錯實驗,最終只能草草收場。
在這場AI短劇的浪潮中,有人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繼續摸索前行;有人則選擇回歸傳統制作方式,穩扎穩打。無論如何,AI短劇的風口已經吹起,但能否抵達成功的彼岸,還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