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唯安近期公布了一項針對《期刊引證報告》(JCR)的重大政策變革,該變革預計于2025年正式生效。根據新政策,被撤回論文的引用數據將不再計入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之中,這一變動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尺,其計算方法一直是被熱議的話題。特別是關于撤稿論文的引用是否應納入計算范疇,學界長期存在分歧。盡管被撤回的論文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收錄的論文總量中僅占0.04%,但近年來撤稿率的上升及撤稿速度的加快,促使科睿唯安決定對此進行調整。
新政策的核心在于“分子清零、分母保留”的策略。具體而言,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將發生以下變化:在分子端,撤稿前后的所有引用均不計入統計;在分母端,撤稿論文的出版數量仍被納入考量。新政策還將實施追溯機制,僅清除正式撤稿后的引用記錄。新的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為:特定年份的引用總數(剔除撤稿引用)除以前兩年發表的可引用論文數(包含撤稿論文)。
在技術支撐方面,科睿唯安將繼續依靠全球最大的撤稿數據庫Retraction Watch,自2022年起已實現撤稿論文的實時標記,為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獻計量學專家里斯·理查德森對新政策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此次修訂方案將撤稿論文繼續納入影響因子的分母計算,實際上加強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力度。當撤稿論文作為分母基數時,任何撤稿事件都將對期刊的學術聲譽產生更顯著的影響,這種設計既堅守了科研誠信的底線,又避免了因完全剔除撤稿論文而導致的影響因子數值虛高問題,從而在嚴懲學術失范與保持指標穩定之間找到了巧妙的平衡點。
科睿唯安機構代表夸德里進一步解釋,此次評估體系的優化并不會對科研人員的h指數產生影響。h指數作為衡量學術影響力的另一重要指標,其計算規則將保持不變,即不會剔除被撤稿件及其引用記錄。這一處理方式確保了學術評價指標體系的連貫性,使得科研績效評估既能真實反映學術貢獻,又能維持評價標準的穩定性。
此次政策調整旨在進一步提升學術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為科研誠信建設提供有力支持。隨著新政策的實施,期待學術界能迎來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