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體平臺Manus在經歷了兩個月的火爆之后,終于向公眾開放了注冊。該平臺自今年3月問世以來,迅速成為AI智能體行業的焦點,被業界比作該領域的“DeepSeek時刻”。此前,Manus背后的初創公司Monica已獲得了騰訊、真格基金及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融資支持。據最新報道,Monica又完成了75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公司估值接近5億美元。
與AI對話產品相比,Manus憑借文字指令能夠完成更復雜的工作與生活任務,例如制作視頻演示材料、設計并交付網頁和APP,甚至定制旅行手冊等。Manus的爆火,也促使互聯網大廠加快了在AI Agent領域的布局。字節跳動、百度等公司相繼推出了心響APP和扣子空間等智能體產品。同時,投資機構對AI應用的熱情也從大模型轉向了智能體等其他領域。
在AI Agent賽道中,大廠們正在激烈爭奪話語權。百度的心響、字節的扣子以及剛開放注冊的Manus,都是面向普通用戶的通用型Agent。這些產品主打“All in”,旨在解決用戶的各種任務需求。還有面向B端行業的垂直Agent應用,如電商行業的智能客服、銀行業的智能理財教練等。百度還推出了文心智能體平臺,螞蟻集團則推出了“百寶箱”,讓編程小白也能輕松搭建智能體并發布在支付寶小程序上。
然而,盡管智能體賽道備受關注,但目前尚未出現能夠完整解決用戶痛點的通用型Agent。在實際使用中,扣子空間和心響等產品在內容層面的任務完成得相對出色,如定制旅行攻略、穿搭建議以及梳理資料制作PPT等。然而,一旦涉及到跨應用操作或研究深度更高的任務,這些產品的完成度就大打折扣。有用戶表示,更希望Agent能幫忙點外賣、訂票等日常任務,但目前這些功能還無法實現。
作為工作和生活助手,Agent需要能夠調動不同的APP和應用。然而,由于內部數據和模型的差異,不同應用之間往往處于“孤島”狀態,難以互聯互通。Anthropic推出的MCP協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但目前接入MCP的公司仍然較少。有從業者表示,接入MCP意味著把流量入口交出去,這對于許多公司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許多從業者對通用型Agent的前景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通用Agent的使用體驗不佳,背后涉及許多技術細節。智能體在執行任務時需要瀏覽和理解網頁,模型的視覺能力要跟上;同時,跨應用操作對技術要求很高,目前這方面的成熟度還有很大欠缺。因此,盡管行業關注度暴漲,但通用Agent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相比之下,B端Agent的發展更為成熟。B端場景相對聚焦垂直,可以結合客戶需求做深度定制,更容易產生結果。同時,B端Agent能幫企業從事一些重復性的勞動,相比通用Agent對技術要求更低,也更穩定。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垂直領域AI Agent有望成為比SaaS大10倍的新興市場。
目前,智能體的開發門檻并不高,通過零代碼、低代碼開發框架和豐富的插件,普通用戶也能迅速上手做自己的智能體。騰訊、百度、阿里等頭部公司除了推出通用Agent外,還在推廣自家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然而,對于想創業的開發者而言,在這些平臺上做Agent意義不大,容易變成附庸平臺的“副產品”。因此,如何突破平臺限制,實現智能體的獨立發展和商業化,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