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迪智駕再次向港交所發起沖擊,意在爭奪“礦山自動駕駛第一股”的寶座。盡管在行業內占據領先地位,但公司的經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持續三年的虧損超過10億,資金壓力顯著。
希迪智駕成立于2017年,由香港科技大學知名教授李澤湘創立。李教授在科技領域具有深厚的背景,不僅創辦了希迪智駕,還成立了固高科技,并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他還創立了松山湖機器人基地,該基地成功孵化出大疆等60余家硬科技企業,李教授因此被譽為“大疆教父”。
希迪智駕以商用車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的身份進入市場,產品覆蓋礦山、物流、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公司專注于礦山場景的開發,推出了“純視覺+車路協同”技術方案,礦卡成為其核心產品,收入占比超過60%。據灼識咨詢數據顯示,希迪智駕在中國自動駕駛礦卡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占有率超過30%。
然而,礦卡行業的市場規模有限,限制了希迪智駕的未來發展潛力。灼識咨詢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礦山自動駕駛市場將釋放超過600億元的改造需求,但自動駕駛礦卡的市場份額僅為13億元。礦卡的使用壽命較長,更新換代周期長,加之礦區改造的投資回報周期長,使得礦區對礦卡的更新換代需求不高。
從財務數據來看,希迪智駕的經營狀況堪憂。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31億元、1.33億元和4.10億元,但凈利潤持續虧損,分別為-2.63億元、-2.55億元和-5.81億元,三年合計虧損達到10.99億元。公司的毛利率也較低,僅為24.7%,遠低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水平。公司的一般行政開支大幅增長,從2022年的0.69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3.01億元,增幅達到336%,占到了總營收的73.3%。
希迪智駕在下游客戶面前的議價能力較弱,也是造成虧損擴大的重要原因。公司的礦山客戶多為國企和地方平臺公司,議價空間有限。2024年,公司自動駕駛礦卡的平均售價同比下降12%,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更是長達147天。在議價能力持續缺失的情況下,希迪智駕的商業模式能否實現盈利仍存疑。
希迪智駕在競爭力上也存在短板。公司以“車路協同+多傳感器融合”技術路線為核心,在礦山自動駕駛領域形成差異化定位。然而,其技術路線依賴路側基建,導致材料及加工成本占總成本的超80%,顯著高于采用激光雷達主導方案的競爭對手。同時,在礦區揚塵、低光照、夜間作業等場景中的可靠性與競對存在差距。公司將技術重心鎖定在礦山、港口等封閉場景,整體增量空間有限,且定制化方案成本不低。
在估值方面,希迪智駕也面臨挑戰。公司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紅杉資本、百度風投、聯想控股等頭部機構都是其股東。公司通過多輪次、小額度融資逐步推高估值,2024年2月,公司進行了最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90億元。然而,與行業可比公司及財務數據相比,其估值畸高問題已引發市場擔憂。在自動駕駛賽道融資退潮、技術路線爭議加劇的背景下,希迪智駕面臨“擊鼓傳花”式的資本困局。
除了估值問題外,希迪智駕在內控管理方面也存在問題。創始人李澤湘通過復雜的多層架構控制公司股權,這種架構可能導致實際控制人認定不透明,觸發上市審核風險。
希迪智駕在沖擊港股“礦山自動駕駛第一股”的道路上,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資金壓力、技術競爭、估值問題和內控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將是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