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見證合資車企風云變幻,昔日王者重燃斗志
上海車展,這一全球汽車行業的矚目焦點,近日再度拉開帷幕,成為觀察汽車市場風云變幻的重要窗口。曾幾何時,合資車企在這片舞臺上風光無限,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牢牢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車的浪潮,合資車企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
回溯至十年前,上海車展上的合資車企無疑是絕對的主角。那時,德系、日系、美系等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市場份額高達66%,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主導力量。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自主品牌在新賽道上迅速崛起,合資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上顯得猶豫不決,步伐緩慢,逐漸失去了市場的主導權。
然而,在2025年的上海車展上,合資車企展現出了全新的面貌。他們不僅放下了身段,主動擁抱中國市場,還積極推出全新的新能源序列和品牌,以實際行動向外宣示轉型的決心。例如,上汽通用汽車別克推出了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東風本田也推出了獨立新能源品牌“靈悉”。這些新品牌的推出,標志著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推出新品牌,合資車企還與本土企業深度合作,補齊智能化短板。上汽奧迪推出的兩款新車搭載了華為乾崑智駕方案,東風日產N7則搭載了與Momenta聯合開發的高階輔助駕駛系統。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合資車企的技術實力,也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了中國市場的需求。
在車展現場,合資品牌展臺的人流量相比往年更加火爆。除了前來看展的中國消費者們,還有許多來自中東地區的經銷商。他們被合資車企推出的新車型和新技術所吸引,希望將這些產品引進到自己的市場。例如,別克以其豪華和舒適的特性滿足了中東消費者的需求,當別克推出更適應當地市場的插混和增程式動力的車型時,中東經銷商紛紛前來尋求合作。
回望歷史,2005年的上海車展是合資車企的天下。那時,合資車企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牢牢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自主品牌技術的突破和政策的支持,自主品牌在上海車展上開始嶄露頭角。雖然當時合資車企仍然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危險的信號已經悄然來臨。
近年來,自主品牌憑借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先發優勢,實現了“彎道超車”。以比亞迪、小鵬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更開始向歐洲等市場輸出產品和技術。與此同時,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卻不斷下滑。到2024年,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不足35%,與十年前的輝煌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面對市場的變化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資車企開始意識到戰略誤判和錯失良機的后果。他們開始調整戰略,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和研發。例如,上汽通用汽車泛亞汽車技術中心開發了一款名為S-DHT的雙電機P1+P3架構的混動驅動產品,擁有2擋變速箱,相比傳統車能顯著降低油耗。這一技術的推出為上汽通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奪回市場的主導權,合資車企不僅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和研發,還開始傾聽消費者的需求并提供符合市場定義的產品。他們不再依賴“外方的技術輸入+適應性的本土化改造”的研發路徑,而是將產品定義權移到中國來。例如,上汽大眾開啟了合資2.0的時代,與1.0時代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把產品定義權移到中國來;寶馬則在中國設立除德國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新世代車型的操作系統70%代碼由中國團隊編寫。
在研發自主權擴大的背景下,合資車企的供應鏈朋友圈也迎來了銳變。他們開始與核心的鏈路企業和頭部供應商一起合作共同研發、共同驗證。例如,大眾集團宣布與小鵬聯合開發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奧迪即將推出全新A5L與Q5L燃油車型全球首度搭載華為乾崑ADS 3.0智能駕駛系統。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合資車企的技術實力,也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了中國市場的需求。
盡管合資車企展現出破釜沉舟的決心,但轉型之路仍布滿荊棘。合資研發投入的可持續性是一個隱憂。如何平衡研發投入和盈利水平也是合資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雖然整合了中國技術但仍需平衡“外系基因”與本土需求。對于這些挑戰,合資車企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決心,不斷調整和優化戰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在上海車展的舞臺上,合資車企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通過推出新品牌、新技術和深度合作等方式,他們正在努力奪回市場的主導權。雖然未來的道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但合資車企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斗志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