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攜手中國消費者協會,共同發布了關于直播帶貨的消費警示,旨在引導消費者理性購物,有效規避消費陷阱,維護個人權益。
消費者在參與直播帶貨時,應選擇正規且信譽良好的直播平臺。這意味著要核實商家的合法經營資質,如營業執照等,確保交易在安全、合規的環境下進行。特別要警惕通過非正式渠道,如個人社交賬號或臨時鏈接進行的交易,這些往往存在較高風險。建議所有交易都在平臺的內置購物系統中完成,避免私下轉賬,以減少被騙的可能性。
面對直播中各種誘人的營銷話術,消費者應保持理性。例如,“全網最低價”、“限時秒殺”等宣傳,可能需要通過第三方工具核實其真實性,避免落入虛構原價的陷阱。同時,對于“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證”等承諾,消費者應要求主播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如檢測報告或授權證書。識別“刷單炒信”行為也至關重要,這要求消費者綜合考量商品詳情、用戶評價等多方面信息。在情感營銷面前,消費者更應保持冷靜,避免因沖動而支持“偶像”或“家人”相關的產品,導致不必要的消費。
在選購特定商品時,消費者需更加審慎。例如,購買保健食品時,應通過正規渠道,并認準產品包裝上的“藍帽子”標志,核對注冊或備案號,根據保健食品的功能、適宜人群等信息做出科學選擇。對于跨境商品,消費者應了解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實行正面清單管理,并明白進口商品的標準可能與我國存在差異,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自行承擔相關風險。特別是那些宣稱具有特定“功能”的進口食品,其管理方式可能與我國不同,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格外小心。
此次發布的消費警示,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實用的購物指南,也再次強調了理性消費的重要性。在市場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消費者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商品和平臺,以確保自己的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