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零食市場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消費者仿佛一夜之間實現了“零食自由”。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鎮,各式各樣的零食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數量眾多,價格也日益親民。曾經被視為高端零食代表的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到降價大潮中。
然而,表面的繁榮背后,零食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價格戰讓利潤變得微薄,量販零食店依靠低價策略迅速擴張,擠壓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間。行業整體利潤下滑,一些未能及時轉型的品牌,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
作為曾經的高端零食領頭羊,良品鋪子在2024年遭遇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全年歸母凈利潤虧損達4610萬元,同比降幅高達125.6%。降價和業務被分流是導致其業績承壓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一些行業頭部渠道品牌正加速沖刺資本市場,如鳴鳴很忙,今年4月已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零食行業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品牌紛紛投入巨資進行擴張和降價促銷,導致企業利潤被嚴重侵蝕。量販零食店憑借其便宜、量大、品類全的優勢,迅速占領市場,希望通過規模效應實現成本優勢。然而,擴張帶來的并不只是規模紅利,由于多數戰場設在中低線城市,客單價較低,企業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在理性消費趨勢下,原本定位高端的零食品牌也被卷入價格戰,行業利潤集體下行。量販零食店通過去中間商降低終端價格,但面對激烈的競爭,企業不得不進一步掏錢補貼,推動門店促銷、打折等活動。結果是,銷售越猛,營銷費用越高,利潤越薄。這種低利潤的局面,最終傳導到各地做代工的零食廠商。
資本市場在這場零食行業的博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自2020年疫情催生“宅經濟”以來,資本開始涌入休閑食品賽道,行業融資事件和融資金額均大幅增長。資本押注的邏輯是復制蜜雪冰城的萬店模式,希望通過大規模開店成為新一代的線下消費入口。然而,零食行業的現實遠比理想骨感,高度分散、門檻不高且產品同質化的特點,使得企業難以形成壟斷,經營收益不達預期。
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零食行業擴張速度加快,特別是量販零食店,高密度的開店意味著可以通過大量采購降低成本,實現競爭優勢。但這種擴張并未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讓行業陷入了更激烈的競爭。零食企業的競爭力更多取決于品牌塑造和渠道控制力,但在消費者眼中,品類是否好吃比品牌更重要,而渠道方面則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和資本復制。
面對行業的困境,一些零食品牌開始尋求差異化定位。良品鋪子、來伊份等主打高端市場,強調健康概念和優質原料;而洽洽、旺旺、衛龍等傳統大眾品牌,以及好想來、鳴鳴很忙等則走性價比路線。然而,近年來高端品牌頻繁曝出產品問題,讓“一分錢一分貨”的觀念站不住腳,愿意為高端零食買單的用戶越來越少,整個行業的價格體系被重置。
在理性消費趨勢下,高端品牌被迫自降身價,與量販零食店正面交鋒。然而,由于大多數零食品牌都依賴代工,產品大同小異,價格戰成為唯一的競爭手段。反映在財務上,許多品牌ROE顯著下滑,陷入越賣越虧的境地。在這場行業的劇烈博弈中,只有少數像鹽津鋪子這樣的企業實現了逆勢增長。鹽津鋪子依靠“重資產模式”,從原材料種植到研發、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都握在自己手里,構建了競爭壁壘,保持了較高的利潤率。
鹽津鋪子的成功證明了,在渠道大戰、開店大戰之后,誰真正擁有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力,誰才有資格談長期。同時,零食品牌的差異化定位也決定了其生存空間。行業格局不會走向壟斷,品質型企業和大眾性價比型企業可以共存。關鍵在于找準目標人群,避免同質化內耗,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回到零食這個最基礎的消費品類上,決定成敗的仍然是品質穩定、價格合理、經營誠信以及與消費者和供應鏈共贏這些樸素的真理。在下沉市場這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市場”,這些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