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鹵味市場風云變幻,曾經風光無限的鹵味巨頭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句“它明明可以搶,卻還給了我一些鴨脖”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幽默中帶著幾分無奈,道出了消費者對于鹵味價格上漲的感慨。
在社交媒體上,“鹵制品三巨頭大幅關店”“網友吐槽吃不起”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自嘲“月薪過萬,卻啃不起鴨脖”。這背后,是鹵味巨頭們業績下滑的殘酷現實。
數據顯示,2024年,周黑鴨營收為24.5億元,同比下降10.7%,凈利潤為9820萬元,同比下滑15%;絕味食品營收62.57億元,同比下滑13.84%,凈利潤2.27億元,同比下滑高達34.04%;煌上煌營收17.39億元,同比下滑9.44%,歸屬凈利潤為4033萬元,同比下滑42.86%。其中,絕味食品自2017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收下滑,而煌上煌則已經連續四年營收負增長。
追溯至2022年,鹵味巨頭們的凈利潤便開始大幅下滑,與此同時,“鹵味太貴”的話題也頻繁登上熱搜。這一變化,與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密不可分。
據煌上煌披露,2023年上半年,受春節后北方原材料供應市場人員緊缺影響,鴨掌、鴨翅、鴨脖等鴨副產品原料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周黑鴨也曾提到,2023年初在原材料供給不足、需求暴增的背景下,公司主要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遠超往年平均水平,成本壓力劇增。
面對成本壓力,鹵味巨頭們不得不選擇漲價。此前有媒體報道,絕味鴨脖在2022年初和同年7月分別對部分產品進行了提價。然而,漲價并未帶來業績的回暖,反而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鹵味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一方面,鹵味巨頭們聚焦鴨脖等鴨貨單品的發展策略,讓它們在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顯得尤為被動;另一方面,新品牌如王小鹵、脫骨俠等紛紛涌現,以創新單品和更親民的價格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在《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2》中顯示,鹵味行業前五名的市場占有率共計約20%,市場集中度并不高。2023年,全年注冊的鹵味相關企業數量更是突破了2萬家,鹵味市場依舊熱鬧非凡。
面對困境,鹵味巨頭們并未坐以待斃。在價格體系上,它們紛紛推出靈活促銷活動,如周黑鴨的“鎖鮮+散鹵/熱鹵二合一”門店模式、絕味食品的“三件6折”等組合優惠;在供應鏈與成本管控方面,它們通過優化采購體系、引入戰略采購窗口期等方式降低成本。
鹵味巨頭們還在多元化轉型與場景拓展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周黑鴨推出甜辣小雞腿、煌上煌布局預制菜和烤豬蹄等,試圖覆蓋中低價市場;絕味食品在長沙試點“鹵味+奶茶”組合,周黑鴨則探索社區副品牌,計劃以散裝熱鹵貼近家庭消費。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2024年,盡管三巨頭的營收和凈利潤大幅下滑,但它們的毛利率卻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然而,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成效并未能扭轉鹵味巨頭們營收下滑的趨勢。
未來,鹵味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如何在價格親民化與品質保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將是鹵味巨頭們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