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市場的硝煙再度彌漫,京東外賣帶著百億補貼的豪言壯語強勢入場,誓言通過“全民補貼+爆品直降”的雙重策略,一年內砸下百億元資金。京東CEO許冉在接受專訪時,直指外賣行業的幾大痛點,包括食品安全隱患、商家抱怨傭金高昂,以及騎手缺乏社會保障等。此番言論迅速引發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的激烈回應,言辭間火藥味十足。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則顯得頗為克制,他告誡團隊,口水戰無助于創造社會價值。
在這場外賣新戰役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似乎被邊緣化了——餓了么。作為行業老二,餓了么非但沒有積極應戰,反而顯得有些沉默,仿佛躲在阿里巴巴的羽翼之下,對外界的風起云涌置若罔聞。近年來,餓了么似乎主動遠離了競爭的核心地帶,采取了更為保守的戰略。
回望過去,餓了么也曾有過高光時刻。2022年,憑借“免單一分鐘”活動,餓了么一度成為輿論焦點,成功吸引了大量關注。隨后,餓了么與抖音宣布合作,試圖借助抖音的流量紅利實現增長。然而,這場合作最終成就了抖音,而非餓了么。抖音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流量優勢,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迅速崛起,對美團構成了巨大威脅。而餓了么與阿里旗下的口碑合并后,盡管被整合進了高德地圖,卻依然未能激起太大波瀾。
面對外界的激烈競爭,餓了么選擇了低調應對。一方面,它減少了主動進攻的態勢,轉而跟隨美團的步伐,如推出與美團“拼好飯”類似的“特團”業務,以及針對商家單品爆款的“超搶手”頻道,功能和命名上都與美團的“神槍手”遙相呼應。另一方面,餓了么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優化盈利狀況上,這一策略確實取得了成效。2022年二季度,餓了么首次實現單位經濟效益轉正,并連續六個季度保持盈利。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一年里,阿里本地生活集團減虧近50億元,其中餓了么貢獻顯著。
然而,當競爭對手們高歌猛進時,餓了么的保守策略開始顯現其局限性。在財報數據上,美團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收是阿里本地生活的近四倍;在用戶端和商家端,餓了么的月活用戶和商家版應用的增速也遠低于美團。在外賣市場規模達到1.63萬億元的2024年,美團市占率高達68.2%,而餓了么僅為25.4%。
京東外賣的入局,更是讓餓了么的處境雪上加霜。京東外賣主打中高端消費人群,通過嚴選商家和免傭政策吸引品牌連鎖餐廳入駐,與餓了么近年來加碼品牌商家的策略不謀而合。這意味著,京東外賣與餓了么在目標人群上存在高度重合。一旦京東外賣站穩腳跟,將直接威脅到餓了么的市場份額。
在即時零售業務上,餓了么已經顯露出落后的趨勢。據數據顯示,2023年美團即時零售銷售額占比達到47%,而餓了么所屬的阿里系僅占17%。隨著京東的高調入場,商家資源的爭奪再次白熱化。在美團流量大、京東抽成低的對比下,餓了么對商家的吸引力正在減弱。一些商家已經開始考慮縮減對餓了么平臺的投入。
餓了么的困境不僅限于外賣業務。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巨頭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為綜合能力的較量。京東和抖音憑借其電商生態和內容資源的優勢,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上攻城略地。而餓了么雖然背靠阿里巴巴這個超級巨頭,卻并未得到全力的支持。隨著阿里巴巴戰略焦點的轉變,本地生活服務業務被邊緣化,餓了么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在阿里巴巴內部,餓了么經歷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和業務整合,得到的資源支持有限,業務間的壁壘也越來越高。頻繁的換帥也透露出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上的焦慮和不滿。然而,這些變化并未給餓了么帶來實質性的轉機。
如今,隨著京東外賣的強勢來襲,餓了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繼續保持邊緣化的位置,不主動入局反攻,即使守住了基本盤,也可能意味著在未來的競爭中逐漸掉隊。餓了么需要喚醒內心的狼性,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和挑戰,否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它可能會成為最危險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