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保健品領軍企業湯臣倍健公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結果再次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報告顯示,該季度公司營收達到17.92億元,但同比下降了32.2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5億元,同比減少了37.4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4.09億元,同比下降幅度更是高達42.36%。
這一業績表現,延續了2024年湯臣倍健所遭遇的困境。去年全年,公司營收為68.38億元,同比下降27.30%;凈利潤僅為6.52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2.62%,創下了自公司上市以來的最大業績跌幅。
作為國產保健品行業的領頭羊,湯臣倍健的這份成績單無疑讓人倍感憂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湯臣倍健的業績持續下滑?又該如何尋找破局之道?
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在《2025湯臣倍健董事長致股東信》中坦言,當前膳食營養補充劑(VDS)行業正經歷著新周期和新格局的急劇變化,醫保政策和消費者購買力的雙重影響,使得零售藥店正發生重大變革。言下之意,公司業績的下滑與外部消費環境的變化、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銷售渠道的分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事實上,保健品市場因其高毛利和低進入門檻的特性,長期處于充分競爭狀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銀發經濟展現出萬億市場的潛力,吸引了大量新勢力涌入,導致市場上同質化產品泛濫。據國家市監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備案的保健食品多達4210款,同比增長3.88%。這些同質化產品不僅沖擊了原有品牌的市場份額,還容易引發價格戰,限制了行業的增長潛力。
宏觀經濟承壓和消費者非剛需性消費減少等外部因素,也對湯臣倍健的增長構成了壓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為中高端保健品品牌的健合,其Swisse品牌“維生素、草本及礦物補充劑產品”板塊去年營收卻同比增長超10%,今年一季度也保持小幅增長。這表明,湯臣倍健的增長失速,除了外部因素外,內部經營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投資者對湯臣倍健管理層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線上線下渠道的轉型變革緩慢且混亂。湯臣倍健早期憑借線下渠道成功崛起,但當線上渠道逐漸崛起時,公司雖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但實際操作卻不盡如人意。醫保政策對藥店購買保健品政策的調整,更是給湯臣倍健帶來了重創。直到2023年,公司才正式啟動事業部制改革,力推“線上線下一體化”戰略,但此時市場環境已經承壓,內部渠道整合優化也引發了價格管理體系的混亂。
二是產品研發投入不足。梁允超曾在2020年財報的致股東信中提出“2021—2023實施科學營養戰略”,并在2022年發出致股東信,希望再用八年時間初步完成強科技型企業的轉型。然而,從實際投入來看,2021年至2024年,湯臣倍健的研發費用并未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在業績滑坡后,公司開始降本增效,研發費用同比下滑17.12%,研發人員也大幅減少。
面對業績困境,湯臣倍健并未選擇深耕產品,而是選擇了拓展市場。梁允超在致股東信中表示,防守不是公司的基因和強項,開疆辟土和進攻才是湯臣倍健的選項。2025年,公司將全面升級國際市場業務拓展策略。這一戰略轉向雖然看似突兀,但在當前背景下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近年來,中國電商出海如火如荼,湯臣倍健可以借助這一東風,幫助產品動銷。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保健品市場需求旺盛,但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湯臣倍健不僅要與當地品牌競爭,還要應對來自中國出口品牌和發達國家出口品牌的挑戰。因此,公司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還需要再投入一筆不小的營銷費用。
盡管如此,從資金儲備狀況來看,湯臣倍健開拓國際業務仍有一定的底氣。截止到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僅為17.47%,貨幣資金為24.58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31.38億元,再加上每年穩定超10億元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如果梁允超能夠堅定戰略決心,那么海外業務有望成為湯臣倍健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