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之際,我們向那些在新興領域中默默耕耘的勞動者致敬。他們的工作不僅融合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更體現了科技與人文的交融。今天,讓我們走近四位青年勞動者,聆聽他們的職業故事。
張懷才,一位80后的民警,是虛擬貨幣涉網犯罪的資金分析專家。他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技術,從繁瑣的數據中抽絲剝繭,成功幫助受害者追回了高達千萬元的被騙資金。在他的工作中,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正義的使者。
同樣在科技前沿奮斗的還有電氣系統工程師包宇楓(化名)。他的工作與載人飛行器息息相關,用智慧和汗水為飛行夢想插上鋼鐵的翅膀。在開拓“低空經濟”應用的新場景中,他不僅是技術的實踐者,更是夢想的守護者。
吳驍宬,一個96年出生的浙江德清人,他的故事充滿了挑戰與轉變。從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畢業后,他轉行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工程師。在浙江省唯一的智能網聯測試場上,他和他的團隊在172畝的“數字沙盤”中,為新車進行嚴苛的測試,確保每一輛車的安全出行。這份職業不僅讓他找到了歸屬感,更讓他成為了安全出行的隱形守護者。
吳驍宬的工作日常充滿了挑戰。他需要熟悉測試規程,掌握設備操作,并在極端天氣和復雜路況下,對車輛進行多輪次的測試。全年累計測試天數超過200天,試場數超過400次,他的付出為車企提供了寶貴的算法優化數據。這份工作不僅考驗了他的專業技能,更鍛煉了他的邏輯思維和細心程度。
202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19個新職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位列其中。吳驍宬作為首批從業者,感到無比自豪和成就。他的工作不僅讓他見證了科技發展的步伐,更讓他在實踐中不斷成長,用專注和熱情感應時代的脈搏。
除了科技領域的勞動者,我們還關注到了動畫導演裴佳燕。在AI時代,她以專業度和真感情,為兒童打造了一個治愈感的動漫世界。她的作品不僅充滿了創意和情懷,更展現了新興領域勞動者的獨特魅力。
這些新興領域的勞動者們,他們不僅掌握了科技工具,更傳承了勞動者精神。他們的付出同樣扎實,每一次分析、每一次校準、每一次測試和驗證,都是對技術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許。他們的故事,不僅展示了科技發展的步伐,更講述了新型勞動者如何成長,在變化中尋求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