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在最新發布的一季度財報中,揭示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嚴峻挑戰。財報數據顯示,該季度廣汽集團實現營收196.50億元,同比下降7.95%,凈利潤更是虧損7.3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159.95%,創下了近五年的最差季度業績。
這一慘淡的業績背后,是廣汽集團面臨的多重壓力。一方面,汽車銷量的下滑直接影響了營收。據統計,廣汽集團在第一季度共銷售汽車37.12萬輛,同比下降9.42%,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6.68萬輛,也未能幸免,同比下滑6.46%。在合資品牌中,廣汽本田銷量下降20.73%,廣汽傳祺下滑19%,廣汽埃安也未能幸免,銷量降幅為3.61%。
廣汽集團表示,除了銷量下滑外,促銷投入的增加也是導致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廣汽加大了促銷力度,但遺憾的是,這一舉措并未能帶來銷量的顯著提升,反而導致了銷售費用的增加。財報顯示,一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0.62%,而營收卻在下滑,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合資品牌的失速和自主品牌銷量的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廣汽集團的困境。曾經作為廣汽利潤支柱的合資品牌,如今卻面臨著市場份額被擠壓的困境。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的銷量在2024年均出現了大幅下滑,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盡管廣汽豐田通過“一口價”策略實現了微增長,但長期盈利前景仍不明朗。廣汽本田的銷量則繼續下滑,未能實現“轉正”。
在自主品牌方面,廣汽埃安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黑馬”,曾被視為廣汽轉型的希望。然而,其銷量過度依賴B端市場,C端競爭力不足,導致品牌溢價受到影響。盡管廣汽傳祺推出了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的新車型“向往”系列,但由于推出時間較晚,對一季度的銷量并未產生顯著影響。
面對困境,廣汽集團并未坐以待斃,而是采取了積極應對措施。2024年底,廣汽啟動了“番禺行動”,旨在通過組織架構改革、降本增效及技術升級實現突圍。新任董事長馮興亞提出了“2025年銷量增長15%”的目標,并計劃三年內推出22款新車型,覆蓋純電、插混等全動力形式。
與華為的合作被視為廣汽集團突圍的關鍵一步。雙方計劃共同打造定位30萬元級的高端智能品牌,首款車型將由華為主導定義,廣汽提供制造支持。這一合作被視為廣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重要布局,有望為其帶來新的增長點。
廣汽集團的困境不僅反映了其自身的挑戰,也折射出國內傳統車企在轉型過程中的普遍難題。合資紅利消退、新能源賽道競爭激烈、技術投入與市場回報周期錯配等問題,都使得傳統車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廣汽集團能否通過“番禺行動”與華為的合作成功突圍,將決定其未來在中國車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