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駕駛領域掀起了一場關于“智駕平權”的熱烈討論。不少消費者和行業觀察者質疑,部分車企在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是否真正做到了技術普及和平等對待每一位用戶。
“你使用的激光雷達是幾線的?芯片來自哪家廠商?算力究竟有多少?”這些尖銳的問題直指智能駕駛技術的核心。有批評者指出,許多車企在宣傳時含糊其辭,避重就輕,用華麗的辭藻掩蓋了技術的不足和潛在的安全風險。
一些車企聲稱其智能駕駛系統已經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場景,但在實際測試中,卻頻頻暴露出各種問題。例如,在夜間行駛時,對于突然出現的行人或障礙物,系統的誤判率仍然較高;在遭遇加塞等復雜交通情況時,系統的響應延遲也讓人擔憂。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車企在宣傳時夸大其詞,將L2級輔助駕駛系統包裝成“無限接近L4”的自動駕駛系統,誤導消費者。當消費者在實際使用中遇到問題時,車企往往以“用戶未及時接管”為由推卸責任,而保險公司也可能因為“系統故障難以界定”而拒絕賠償。
在這場“智駕平權”的討論中,一些業內人士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他們認為,智駕平權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車企投入真金白銀進行技術研發,通過千萬公里的路測來積累數據,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車企還需要在宣傳時保持透明,將產品的真實性能如實告知消費者,避免誤導。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部門也在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監管。近期,因為某智駕事故的原因,整個汽車行業進入了“智駕噤聲期”。然而,也有車企選擇在這個時期逆勢而為,如嵐圖汽車就舉辦了一次L3級智能架構技術發布會,強調智能駕駛需要整車能力和智能化技術的融合。
嵐圖CEO盧放表示,現在市場上很多宣傳只關注激光雷達或芯片等單一技術,而忽略了算法和整車執行的重要性。真正的智能駕駛需要整車能力作為基礎,再加上智能化的技術,才能構成完整的智能化體驗。
在智能駕駛的賽道上,概念與現實的割裂正在制造危險的認知鴻溝。一些車企在宣傳時選擇性披露信息,利用技術黑箱制造認知幻覺,誤導消費者。例如,有些車企宣稱其智駕系統“全棧自研”,卻對芯片算力、激光雷達線數等核心參數諱莫如深。
場景能力的偷換概念也是車企常用的欺詐手段之一。例如,有些車企宣稱其城市NOA功能覆蓋95%工況,卻將“工況”定義為理想天氣下的主干道通行,而忽略了暴雨中的窄路會車、夜間無照明路段的行人識別等真正決定生死的能力。
面對車企天花亂墜的“智駕套餐”,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別真偽。一些消費者將“自動駕駛”與“全自動駕駛”混為一談,這種認知偏差在特定場景下可能轉化為致命風險。因此,加強消費者教育,提升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認知和理解,也是推動智駕平權的重要一環。
智駕平權的征程充滿了挑戰和困難。但只有通過穿透技術迷霧的知情權革命,重建汽車產業信任體系,智能駕駛才能真正從概念狂歡走向普惠現實。這需要車企、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
在這場變革中,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車企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測試,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監管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制定更加嚴格的法規和標準;消費者則需要提高警惕,理性看待智能駕駛技術,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