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熱議一起發生在三亞某餐廳的事件,據網友爆料,該餐廳強制要求顧客給予五星好評后才能就餐,服務態度惡劣,此事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起廣泛關注。
無獨有偶,知名科技博主何同學也因拒絕給網約車司機好評而卷入輿論風波。一個堅持索要好評,一個堅決拒絕,這背后折射出當前消費市場的一種扭曲現象:原本旨在客觀反映服務質量的評價體系,如今卻成了束縛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的枷鎖。
從餐館老板到網約車司機,他們的行為雖形式各異,但根源相同——平臺算法將評分與流量、收入緊密相連,使得服務質量仿佛成了一件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餐飲和出行領域,更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外賣員為趕時間逆行送餐,到網紅博主數據造假;從電商平臺的好評返現誘導,到視頻平臺的刷量風氣盛行……算法仿佛一雙無形的大手,將所有人卷入了一場“好評大戰”。在這場大戰中,消費者需要在真假難辨的好評中尋找真相,服務人員為保住評分不惜犧牲健康,商家則為了排名不惜放棄道德底線。整個社會仿佛陷入了一個“全員內卷”的怪圈,真實感受逐漸被忽視。
要找回“點贊”背后那份消失的溫度,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平臺方面,應優化評價機制,例如設立好評“冷靜期”,允許消費者在體驗服務后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評分。監管部門則應嚴厲打擊刷好評、強制好評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秩序。商家和服務提供者應認識到,真誠才是贏得消費者信任的長久之計。而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應堅守評價的初心,既不因被要挾而違背真實感受給出五星好評,也不讓真實的體驗淹沒在“隨手好評”的慣性之中。
真正的“好評”,應當源自消費者實實在在的體驗,而非那些冰冷的數字評分。只有當我們共同努力,才能打破“好評焦慮”的怪圈,讓消費市場回歸理性與真誠。